什麼人該吃維他命? 台大醫師告訴你

40多歲的阿偉是餐廳夜班廚師,也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阿偉的工作需要熬夜,飲食也不規律,已提早出現手腳發麻的神經病變症狀。雖然明知道吃宵夜會影響代謝、加重身體負擔,可是阿偉總喜歡用這方式補充體力兼提神。當醫師得知他的情況後,建議以補充維他命B群替代宵夜習慣,試了一、兩個月,他回診時告訴醫師:「自從開始補充B群,我吃宵夜的次數減少了,沒想到精神體力都還維持得不錯耶!」

不少人可能和阿偉有相似的習慣,每逢精神、體力不濟,吃些零嘴、點心,就感覺恢復活力。如果只是偶一為之,或許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若長期下來,像阿偉這樣的代謝症候群慢性病友就要小心了。不過,為什麼阿偉補充維他命B群之後,精神、體力會變好呢?到底什麼時候需要吃維他命?怎樣知道自己該吃什麼呢?

全民健康基金會的《好健康》雜誌諮詢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詩力指出,過去由於對維他命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實證數據不足,醫師大多建議民眾採用均衡飲食,不需額外補充營養素。近年因為臨床研究增加,不同國家已針對各類營養素的攝取量提出地域性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在網站上提供「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表,讓民眾可依據性別、年齡及身高、體重找到各類營養素一天的需求。

至於「均衡飲食即不需額外補充營養素」的認知,醫師多是針對健康、無特殊疾病及生活習慣者所提出的建議,倘若民眾已是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或內分泌功能異常、癌症等重大疾病病友,醫師仍會建議需額外補充的營養素。

此外,像是孕婦和消化功能退化、不易充分攝取食物營養的老年人,也都是需要注意是否攝取足量營養素的族群。至於一般民眾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補充飲食之外的營養素呢?通常,日常飲食會受限於生活型態而造成偏食,像是工作加班或日夜顛倒,能選擇的餐點食物有限,而固定的生活型態就容易導致飲食偏差,民眾往往不自覺。建議可在生活工作型態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可以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作為均衡飲食的補充品。

晚下班的人不容易吃到水果,肉類攝取會偏高,在此情況下,脂溶性維生素A、D、E、K應不致缺乏,但蔬果富含的水溶性維生素B、C大多攝取不足。所以,經常超時加班或夜間工作者需刻意補充水果蔬菜,或輔助維他命B群,並提醒自己飲食要多樣化,多食用球莖、葉菜類蔬菜,讓身體能夠吸收到天然多種的營養成分和足量纖維質。

維他命可分為脂溶性維他命A、D、E、K,以及水溶性維他命B群(即人類必需的維他命B1、B2、B3、B5、B6、B7、B9、B12等8種、維他命H、菸鹼酸、葉酸)和維他命C。目前國人較少出現營養不良,所以,幾乎所有的維他命都可從食物中取得。B群是細胞能量代謝過程所必需的重要酵素輔?,所以缺乏B群細胞會缺乏能量而感到虛弱疲勞,此外像缺維他命B2會出現嘴破、缺B6會出現舌炎、肝解毒也需要B群當催化劑。另外,維他命B12對神經修復有輔助功能,若是糖尿病患、神經退化族群、勞力工作者,建議可從肉類、動物內臟、奶類等食物補充B12。

維他命雖然是食物的另一種型態,飯前、飯後吃都可以,但通常東方人似乎胃比較敏感,建議餐後服用,因為代謝酶這段時間會開始活化,維他命較能發揮它的角色,也可減少胃腸負擔。值得一提的是,臨床常有飯前、空腹吃維他命B群噁心反胃的案例,因此整體來說,飯後吃比較適當。

延伸閱讀:維他命,如何聰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