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市場渴望的AI載具?

《金融時報》指出,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與蘋果前設計長艾夫計畫開創一款利用AI來運作 、不太需要依賴螢幕的互動式運算裝置,能夠提供「更自然、更直觀的使用者體驗」。《金融時報》接著揣測,這款裝置可能是「AI版iPhone」。

一款利用AI來運作、不太需要依賴螢幕的互動式運算裝置,讓人們對後數位匯流的遠景產生異常的興奮感,但緊接著,「AI版iPhone」又讓人們的興奮感瞬間被澆了一大盆冷水;難道人類未來的科技生活,再也逃不出iPhone或智慧型手機的掌控?我們的科技產品注定沒有其他的可能?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金融時報》可能無法領會全球數位領域相關業者有多麼渴望新硬體,更不知這次新硬體的定義之所以與過往可能大大不同,在於有ChatGPT所代表的AI元素。

上次媒體大量報導有關「硬體時代」已是十年前。舉當時一個媒體標題為例:「新硬體時代六百億大餅 台廠不缺席」,內容在描述矽谷正在形成的一股新勢力──從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可能成為全球新一波商機。

當時市場上充斥著不少有別於智慧手機、結合應用程式的「新硬體」,如主打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GoPro,可利用App連結手機,讓玩家快速將作品上傳到網站;可和智慧型手機藍牙連接的智慧手錶Pebble,讓你在跑步或騎車時測速、計時。最後,汽車智慧行動裝置Dash可自動偵測車種,再透過藍牙將汽車資料傳到手機App中,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車況等。

其實,諸如Google 2013年推出的Google Glasses,蘋果公司2015年推出的Apple Watch,乃至2016年一眾廠商所推出的VR/AR載具等等,都算是新硬體的一種,當時市場的通稱是穿戴式電腦以及物聯網。

這些新硬體商品成不成功?或許見仁見智,但是,當全球數位匯流經濟碰到困境,小打小鬧的新硬體不足以力挽狂瀾,卻是不爭的事實。何故?全球數位匯流經濟發展5種漸層,依序為網路匯流/終端匯流/數位內容及應用服務匯流/新分流/新匯流。當下之態勢,5G網路並無帶來改變生活之殺手級應用,智慧手機銷售情況不佳,內容及應用服務受到隱私權保護之舉措而流失廣告,此時,新分流自然順勢成為業界的救世主。

只不過,上述之所有新硬體仍屬於新分流的範疇,而新分流是架接在既有數位匯流架構之上的,它在應用思維上,應用內容裡,都沒有跳脫數位匯流(智慧手機),又怎可期待有何新創意?但是,AI互動載具不一樣,如果這新硬體如上述所言,不太需要依賴螢幕的互動式運算裝置,且能夠提供「更自然、更直觀的使用者體驗」,它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於今日智慧手機般的新硬體及新應用,十分值得期待。

最後,為何新硬體對OpenAI如此重要?媒體揭露,OpenAI雖然以ChatGPT一戰成名,但燒錢速度太快,與營收不成比例,為了營運各種AI服務包括ChatGPT,每日一開門就要花費數十萬美元;單單ChatGPT,每日營運成本就高達70萬美元,若非靠微軟2次資金100餘億美元支應龐大的AI開發成本,這家新創公司可能早已破產。

看來,再成功的軟性應用如果沒有寄生在屬於自家的硬體載具上,想要獲得巨大利益是難上加難,這也解釋了為何OpenAI如此急需打造一款可利用AI來運作的「新硬體」了。

當然啦,上述媒體的報導也僅僅還是在傳聞階段,也有可能是我把自己對新科技硬體產品的渴望過度投射了。 (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