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沒學好 影響下一代競爭力

雙語教育實施效果不彰,連家長也從支持轉而質疑。若政策不踩煞車或重新檢討而硬推下去,恐造成學生學力降低。(本報資料照片)
雙語教育實施效果不彰,連家長也從支持轉而質疑。若政策不踩煞車或重新檢討而硬推下去,恐造成學生學力降低。(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政府提出「2030雙語政策」實施以來,絕大多數老師痛苦萬分,連家長也從支持轉而質疑。這政策若不踩煞車或重新檢討而硬推下去,恐造成學生學力降低,進一步影響他們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民進黨政府將淪為歷史罪人。

「2030雙語政策」倡議者是賴清德。2014年他擔任台南市長,推出「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10年計畫,宣稱2024年要讓台南成為雙語城市。2017年,他接任閣揆後,進一步推動「2030雙語國家」。台南市經過9年努力,顯然還未變成雙語城市,而「2030雙語國家政策」也備受爭議。

賴清德發起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連名字都被抗議。2022年7月,歐盟及其會員國聯名致函行政院長蘇貞昌,指雙語國家政策獨尊英語,然而在台灣與歐洲的人與人之間連結,歐語系語言仍扮演重要角色,絕非英語所能取代。國內學者也擔心,雙語政策會造成國人英語沒學好,但中文已經不行,兩頭空。後來,政府將「2030雙語國家政策」改名為「2030雙語政策」。

這項政策不只名字出問題,推動過程也頻生亂象。在中小學階段,許多科目要用雙語教學,但國內有這種能力的老師不多,而學生也不見得聽得懂,最後就是每一堂課,同樣的內容老師要用國語及英語都教一次。

有雙語老師形容,當他們用英語上課時,大部分學生聽不懂,處於放空狀態。也就是學生每堂課有一半的時間浪費掉,僅剩一半時間在學習,他們學力可能因此下降。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英語及專業學科都未學好,也開始質疑雙語政策。

「2030雙語政策」目標是要擴增台灣人才的國際溝通及國際視野,以提升人才與產業國際競爭力。但這項政策推動近3年以來,卻與目標背道而馳,下一代競爭力若減弱,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政府應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