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 4旬外籍男子就醫當日不治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40多歲外籍男性於4月下旬曾至非洲馬拉威,5月18日自韓國入境,獨自入住旅館,隔日出現呼吸喘、胸悶、食慾不振,5月20日就醫,至急診時生命徵象不穩,經採血鏡檢發現疑似瘧原蟲,通報後檢驗確診感染惡性瘧(熱帶瘧),由於病情急遽惡化,當日不幸死亡。


▲什麼是瘧疾?(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5月20日,共計4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分別為3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3例惡性瘧及1例間日瘧,感染國家分別為緬甸、尚比亞、安哥拉及馬拉威各1例,其中1例死亡。


近10年(自2015年起),我國累計58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至50歲為多(占72%),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得到瘧疾會有哪些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上周死亡個案為40多歲外籍男性,疫調顯示,4月下旬曾至非洲馬拉威,5月18日自韓國入境,單獨入住旅館,19日出現呼吸喘、胸悶、食慾不振,隔天緊急就醫,被送至急診時,生命徵象不穩,採血鏡檢發現疑似瘧原蟲,通報後檢驗確診感染惡性瘧(熱帶瘧),雖已緊急投藥,但病況惡化,仍不幸於就醫當日死亡。


疾管署表示,該名死亡個案屬於馬拉威境外輸入病例,為此,從即日起將馬拉威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整為第1級:注意。


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熱帶瘧)、卵形瘧,以間日瘧及惡性瘧較為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與流感類似,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


▲瘧疾預防藥物吃好吃滿。(圖/疾管署提供)


臨床顯示,感染後如未接受適當治療,發病數天將出現間歇性或周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時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計畫前往瘧疾流行地區,應於出國前1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依醫師指示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此外,旅遊期間最好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防蚊藥劑,儘量處於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 首圖來源/疾管署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白內障過熟恐增青光眼風險! 醫曝警訊年輕人也要提防
▸隱形矯正不必等2年?牙醫師曝2大輔助利器 造福準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