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電影/《總舖師》古早味歡喜心 政治惡鬥者該嚐嚐

文/黃憬真

「當大家吃完辦桌都開心回家後,主人有面子也很高興,這時就會切一塊豬肉,或是抓一條魚,送給辦桌的總舖師。」憨人師這麼說的同時,詹小婉好奇問道:「那總舖師賺什麼?」憨人師笑著回答,「他賺到感情,也賺到人情,最重要的是賺到自己心內的歡喜。」歡喜心的價值到底有多少?答案是:「無價」!

《總舖師》是一部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大戲,劇中以「古早心、古早味」為核心,並不斷的反覆搜尋,然而現代的社會不知不覺中轉變成一個和古早社會完全不同的樣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社會(不只是台灣社會)開始充斥的勾心鬥角,淡漠的往來表現,甚至只會自掃門前雪,而這部戲則是告訴大家,過往社會多麼的簡單及純樸,並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尤其是憨人師在講述台灣過去的辦桌文化、總舖師的歷史時,更能深刻瞭解。在以前的社會裡,只要一家辦桌時,左鄰右舍不只是會提供食材,還會到現場幫忙,所以辦桌現場從還沒有吃就熱鬧非凡,而總舖師只要帶著工具到現場烹煮就好,不過是就現場的食材變出一道又一道的佳餚,所以總舖師對食物的掌控必須十分精準,最後因為獲得一條魚或一塊豬肉,以及看到現場每個人吃得滿心歡喜,竟是總舖師最好的報酬。

在講述的過程中,憨人師也藉此告訴大家辦桌的文化沒落,往年鄉村鄰里間的人情也隨著歲月消磨殆盡,尤其是「這種年代,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但真的回不去了嗎?或許是回不去了,但只要大家名利心不要那麼重、恩怨得失不要那麼計較,或許就會有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社會。

說到憨人師認為總舖師最好的報酬是「歡喜心」,按照價值論來說,當然是「無價」,然而站在現實面來說,或許有人會說,若是總舖師都是這樣賺錢,那不早就餓死了,其實這件事只是一個反諷的意味。現在只要在網路一搜尋就可以發現很多美食,但口味如何?只要越多網友說好吃,幾乎就能成為美食界的美味代表。然而真是如此嗎?

其實辦桌文化的可貴之處在於總舖師和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因為總舖師那份想要看到吃這道料理的人都能發自內心說好吃的心態,讓他看到食材就費盡新思想要做哪些菜來滿足大家,所以憨人師說了,「菜的口味要合每個人的味道,不可能,但是心若歡喜,煮的菜就好吃」,而這也是每個總舖師都有自己的手路菜。

然而現在的美食有很多是速成的,甚至有人為了賺錢,可以標榜安心天然,私底下卻偷偷使用香精,不管這些東西是否會害人生病,只要有錢賺就好了,使得現代人對於食安問題產生恐慌,甚至許多人會問「現在有食物是安全的嗎?」這樣一對比下來,現在有不少廚師已經被蒙蔽心靈,連歡喜心都不想賺,只想賺黑心錢。這也告訴做美食的人,要有良心,想想哪些吃料理的人。

這部戲最後比較讓人意外的是辦桌比賽,通常電影的結局都會讓主角們贏,而這部戲卻是讓對手,也就是蒼蠅師的徒弟贏了,而他在這場比賽還是找人代打,找的是還是中部出名的總舖師鬼頭師,然而鬼頭師雖然坐過牢,但他那一句「做鬼何必出名?」,還有甘願當人槍手只為了完成這一生中的最後一道菜,將過往的想法寄託其中,過程中卻因失去味覺而找徒弟葉如海(男主角)幫忙,讓人感受到老廚師的滄桑與努力。

當然在比賽過程中,雙方來來往往,這中間演出讓從不願繼承家業、質疑做菜意義的詹小婉,找到了做菜的意義,並有繼承父親精神的意味,也讓葉如海表達出全天下最好吃的菜就是「母親的味道」,雖然最後卻出人意外的讓對手贏了,但這也只是符合現代社會的寫實,畢竟現在的社會確實如此現實,只要有錢有勢,很多事情就是會這樣。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說,現在的社會真的連一點點古早心都找不到了嗎?當然不是,裡面的「召喚獸」及討債人就是現代古早心的化身,召喚獸為了幫助女主角詹小婉,不論在困難,他們都想盡辦法使命必達,在網路上一說,便有許多好心人會幫忙;討債人也是,從討債到最後成為幫忙的「水腳」,並且有了不想輸的心情,所以努力想辦法解決,這都代表著人情味。

或許比起古早社會,現在的人情味淡薄多了,但至少沒有消失不見,我相信,只要大家的心態調整一下,慢慢將那顆熱情的心找回來,憨人師所說的「賺歡喜心」的「無價」人情味社會就會再度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