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美國智庫對拜登政府的防衛台灣建言

隨著中美對立氛圍持續、兩岸態勢緊張,台灣已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發生戰爭的地點之一。而且兩岸一旦開戰,不僅僅是台灣與中國陷入戰火,包括周邊的日本、澳洲,甚至太平洋對岸的美國都有可能被捲入其中。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日前發表一份長達百頁的報告,仔細分析四種美國對台海戰事的因應之道,並且試圖向拜登政府獻策:如何能夠阻止這場可能的戰爭。

這份名為〈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報告是由外交關係協會的資深研究員卜威爾(Robert Blackwill)與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澤里可(Philip Zelikow)共同執筆。由於報告長達百頁之多,兩位作者3月1日又投書WAR ON THE ROCKS網站發表短評,介紹他們在這篇長文中的主要觀點。

〈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報告封面。
〈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報告封面。

〈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報告封面。

卜威爾與澤里可指出,過去幾年台灣周遭的局勢確實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是其他全球性的問題可能分散了觀察家的注意力。光是北京對香港的治理與壓制,就對台灣的政治影響深遠,這讓台灣更為偏好一位被中國認定是分離主義者的總統,中國方面則是加大了對仇外民族主義的支持,並且在言詞與軍事上都增加了對台灣的壓力。雖然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來到雙方斷交後的高峰,台灣也在美國支持下進行軍備重整,但這個大規模計畫距離實現顯然還要好一段時間。

作者認為,世人目前仍未充分認識台海發生戰事的危險,大家似乎都認為無論局面惡化到什麼地步,太陽還是會打從東邊升起。但睽諸歷史,大多數國際之間的戰爭都跌破眾人眼鏡,包括大多數專家(中情局局長除外)都認為蘇聯1962年不可能在古巴部署核彈,埃及與敘利亞1973年不可能在贖罪日攻擊以色列,蘇聯不可能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不會在1990年併吞科威特,俄羅斯不會在2014年攻擊烏克蘭—但上述戰事如今都是不容否認的血淚歷史。

1973年,埃及與敘利亞為了奪回被以色列攻占的領土,選在猶太人最神聖的日子贖罪日發動戰爭(AP)
1973年,埃及與敘利亞為了奪回被以色列攻占的領土,選在猶太人最神聖的日子贖罪日發動戰爭(AP)

1973年,埃及與敘利亞為了奪回被以色列攻占的領土,選在猶太人最神聖的日子贖罪日發動戰爭(AP)

作者特別提及唯一預測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人,是一位美國中情局的情報官員查理‧艾倫(Charlie Allen)。當時艾倫雖然發出警告,但包括區域專家與中東國家的領導人們,都沒人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艾倫後來曾對作者坦承,他自認完全不是中東議題與局勢的專家,但他跟他的部署發現伊拉克的軍隊正在備戰,後來果然出兵。作者認為,這段歷史令人更為謙卑,當然沒人知道台海到底會不會打起來,但目前所知的跡象確實讓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的風險,比過去幾十年要高得多。

就像艾倫當年發現伊拉克正在整軍備戰一樣,中國如今也正在做著差不多的事:在政治上,讓人民準備與適應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在軍事上,中國的軍隊也日益處在演習的節奏之中,無論是海上、空中、陸上,甚至是網路與太空,針對不同突發事件的備戰狀態也更加強化。作者警告,中國目前的情況,與以色列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前對埃及意圖的解讀如出一轍,政治與軍事上的動作頻頻,讓各國情報機構的工作更為複雜化,他們更難從背景的噪音中辨別出不祥的信號。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聯軍攻入科威特。(AP)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聯軍攻入科威特。(AP)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聯軍攻入科威特。(AP)

說罷中國,作者轉頭過來檢視美國的情況。

川普(Donald Trump)在2021年初交出權力,留下來的卻是一個越來越危險的難題。作者認為台海的危險日益升高,美國政府的聲音固然比從前大的多,但問題在於他們拿在手裡的卻是一根老棍子。拜登上台後不再對中國張牙舞爪,也重申了對台灣的既有政策,並稱「對台承諾堅若磐石」。但在卜威爾與澤里可這兩位作者看來,拜登政府的語氣確實堅若磐石,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內容卻並未比過去更清楚—靠著政治衡平與軍事威脅,美國過去半世紀確實維持了台海的和平態勢,但如今似乎也到了檢討與修正的時刻。

作者認為,與其蒼白地強調對台承諾,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應該立刻換上一根更讓人畏懼的大棒子。過去美軍動輒調派航空母艦前往中國周邊海域的做法,被認為並非援助台灣的適當策略,美國更需要的是強化協調行動的計畫,這才能真的遏止中國蠢動、並且幫助台灣保護自己。卜威爾與澤里可指出,他們在外交關係協會發表〈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一文後,外界出現兩種聲音:一是他們只不過是贊同現狀,二是他們希望華府改變對台灣命運的關注。卜威爾與澤里可表示,這兩種對他們建言的解讀都不正確,因此他們決定再次親自說明自己的立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風41型」(DF-41)洲際彈道飛彈(AP)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風41型」(DF-41)洲際彈道飛彈(AP)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風41型」(DF-41)洲際彈道飛彈(AP)

卜威爾與澤里可表示,對於如何防止台海危機、或者當危機爆發又該如何應對,他們設想了三種情景解放軍攻擊台灣周邊地區(像是台灣的離島);對台灣進行海空封鎖,防止外國勢力干預;直接對台灣發動攻擊與入侵,但他們給美國及其盟邦的建議確實不同於過去的傳統見解。卜威爾與澤里可認為,未能與盟邦協調作戰的美軍,想要擊退中國對台灣任何形式的攻擊都是不切實際;美國會輕易地將台海戰事升級為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甚至對中國境內的目標進行封鎖與攻擊,這也是異想天開。

兩位作者指出,如果美國政府的對策只能提供這種脫離現實的情景,遭到國會否決並非什麼難以想像之事。美國屆時在東亞的行動要是陷入癱瘓,並非是我們的總統軟弱或者膽怯,毋寧是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竟然沒有針對最危險的軍事危機規劃好應對方案。當然,任何美國對台軍事策略的研究者,其實都是在研究一團迷霧。有些人認為目前的防禦計畫已經足夠,有些人認為這一切不過是一種假象,尤其近年美軍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甚至是美國在應對新冠疫情、德州的驟然寒冬,都顯示美國的樂觀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美軍「美國號」(USS America)兩棲突擊艦上的F-35B。(美國海軍官網)
美軍「美國號」(USS America)兩棲突擊艦上的F-35B。(美國海軍官網)

美軍「美國號」(USS America)兩棲突擊艦上的F-35B。(美國海軍官網)

在〈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一文刊出後,不少現任或退休官員認為卜威爾與澤里可說的對:皇帝要不是真的沒穿衣服,至少身上也不是什麼華服,而是衣衫襤褸;但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根本搞不清楚狀況,看不到裁縫們是如何辛勤地為皇帝縫製新衣,更搞不清楚皇帝已經全都穿在身上了。針對這些對立的觀點,作者承認他們確實沒辦法獲取機密資訊,作戰計劃的辯論也相當困難,但有效的防禦計畫很少是神秘不可測的,他們也不相信那些模糊難解的所謂保證,其中的合理性顯而易見。

卜威爾與澤里可主張,美國應對中國各種侵略行動的主要對策有四,這些選項全都假定美國會繼續對台灣出售武器,並且強烈支持《台灣關係法》,不過他們只支持其中的最後一種。這四種協防台灣的策略包括:

一、只賣台灣武器自衛,其餘我不管(四個策略的小標均為編輯所加):美國繼續對台灣出售武器、協助其自衛,但不直接分擔防衛台灣的責任,美國政府也不打算在台海兩岸發生戰爭時進行軍事干預(這是與目前一般理解的美國策略的關鍵不同處)。

二、戰略模糊:美國繼續對台灣出售武器、協助其自衛,不事先承諾是否分擔直接防衛台灣的責任,但會做好相關準備。在台海發生戰事後的美國動向,無論美方的敵友都無法事先確定,因此美國與盟邦也無法預先進行準備與協調,美國本身也不清楚屆時是否會將戰爭升級到對中國的攻擊。美軍與日本自衛隊的部署無法因之進行調整,因為沒人知道這些部隊在台海戰事中將扮演什麼角色。作者認為這就是美國的現狀,包括川普政府也是這麼做的,未來拜登可能也會延續下去。

三、戰略清晰:與第二種策略的不同處在於,美國會事先規劃好在各種情況下分擔台灣防務責任的準備。美國不但會承諾防衛台灣,甚至在承平時期對台派遣軍事顧問,甚至在戰爭時期直接攻擊入侵台灣的解放軍。這種策略將對美軍與日本自衛隊的建置與部署造成重大影響,美日甚至必須改建聯合演訓與戰備的細節,方能妥善執行台海有事時的作戰計劃。

作者認為,第三種策略雖然值得考慮,但兩人依舊不予採納。因為這個選項依舊是一種「拒止」(denial)戰法,利用新式飛彈與各種感測偵查的最新科技,在台灣周遭海域空域創造出一個21世紀的無人區。考慮到目前美軍的國防科技,就算是支持這個選項的軍事專家們也不認為目前的美軍真有辦法做到這一點。至於攻擊中國本土也是另一個麻煩問題,因為這讓美中兩國全面開戰的可能性大為提升,甚至將戰事蔓延到美國與日本本土,連核戰的極端情況都可能會出現。

作者雖然認為川普政府採納的是第二種應對策略,但川普時代的國安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3年前曾批准一項戰略指導方針,呼籲美國在發生衝突時否認中國在「第一島鏈」維持空中與海上的主導地位、保衛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第一島鏈」國家、控制「第一島鏈」附近的所有區域。由於川普政府在今年1月解密了這項指導意見,這讓美國政府至少在書面上承認了採納第三種策略的可能性,不過作者也指出,這些計畫的結論也應該至少與台灣、日本進行協調與分享。

另一方面,這個策略並沒有考量到中國方面的進步以及應對之道,中國政府與解放軍當然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有自己的策略與規劃。何況中國不但佔有地利之便,台海更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衝突課題(美國的注意力顯然要分散的多),套句美國前防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話,當美軍向解放軍學習的同時,解放軍也從美軍身上討教,在台灣情勢方面尤其如此。

此外,東亞的態勢固然有可能像川普政府所設想的那樣,透過區域合作建立起防禦系統,從而挫敗中國的攻勢。但如此一來,中國政府也可能認為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反而導致(而非避免)軍事衝突。作者因此認為,美國將防禦台灣作為其軍事計畫的一部分,無論在政治上或軍事上都不切實際,反而增加了挑釁與羞辱性失敗的風險。

四、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卜威爾與澤里可所偏好的防台策略,有點像是第二種與第三種選項的混合版。一方面事先規劃與分享對台灣的防禦計畫,但並不事先承諾防衛台灣。另一方面,也跟日本與台灣進行相關演練,反制中國的區域拒止作法,包括包括預先部署美國的軍事物資與後勤供應,以及運送台灣自衛所需的關鍵物資。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區域拒止策略的反制,將讓中國思考是否要攻擊美軍及其盟軍來擴大衝突。這種作法並非依賴美國在第一島鏈建立打擊力量,對於中國的威脅與刺激也不會像第三種選項那樣嚴重。

此外,如果中國決定擴大戰爭範圍,美國及其盟友除了自保之外,也會盡可能繼續協防台灣,但美國也會劃下清楚的界線,不致將戰火牽連到中國、日本或美國本土。卜威爾與澤里可認為,第四種選項的成功關鍵,在於事先與台灣及日本事先進行協調與準備,美國政府必須傾聽他們的聲音,如果台灣與日本有其他想法,美國也必須讓他們知道那些策略的成本與風險。如果台灣與日本能夠與美國一同採納第四個選項,這個策略也有助於台灣與日本的內部團結,為聯合行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卜威爾與澤里可承認他們偏好的選項對台灣可能負擔更大,因為台灣必須在外界的幫助下,盡其所能增進其自衛能力,但這個選項也增加了對侵略台灣者的威嚇,並且將衝突後可能出現的局勢升級轉化爲中國領導人必須加以權衡的成本考量。這兩位作者在文章最後表示,中國對新疆、香港曾試圖增加壓力,但最後適得其反。如今中國也對台灣施加更大的壓力,但對台灣的政治局勢已經產生反效果,這也讓人不禁擔心中國的下一步。卜威爾與澤里可表示,他們寧願自己對台海情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甚至過度誇大了危險,但他們不能假裝眼前的惡兆其實不存在。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習近平自信「這兩年就有辦法拿下台灣」!美專家呼籲拜登政府,應儘速協調盟國協防台海
相關報導》 「台灣海峽是全世界最危險熱點!」美國應否維持戰略模糊,智庫學者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