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拚出全球最賺Costco,再接掌台灣虧損職籃!好市多舵手如何掀3D職籃革命

台灣職業籃球P. LEAGUE+會長張嗣漢,如今要將他在好市多累積三十年的經營管理經驗及心得,再貢獻到籃球界。(攝影‧楊文財)

文●黃靖萱

去年底,台灣好市多總經理、好市多亞洲區總裁張嗣漢在離開球場三十多年後,重回籃球界,接任台灣職業籃球P. LEAGUE+(以下簡稱P聯盟)會長。

今年以來,台灣兩大籃球聯盟P和T1,緊鑼密鼓的談合作,據了解,未來可能朝向新設聯盟,重新議定聯盟名稱和會員章程推進。

年初,P聯盟六球隊的大老闆與集團二代,應張嗣漢邀請,在內湖好市多總部樓上討論聯盟會務。

夢想家總經理韓駿鎧說,過去球隊不太做集體溝通,對於球員使用禁藥、新加入球隊的權利金等規章沒有共識,導致聯盟很多規則存在模糊空間。

張嗣漢曾是美國大學體育最高殿堂NCAA第一級的柏克萊大學籃球校隊,一九八五年,受邀回台披上中華隊戰袍參加瓊斯盃。退役後,他回到美國工作,一九九七年,在主打會員制的好市多積極拓展亞洲市場時,張嗣漢突然以台灣好市多天字第一號員工,重回台灣。

當時,好市多這條路並不好走,長時間賣場貨架滿滿商品,卻沒有顧客進門,丟掉的生鮮食品比賣掉的多,歷經長達五年的虧損。

而過去一年多,P聯盟風風雨雨,前執行長陳建州的性騷擾風波、球隊領隊教唆砸車、球員外遇等醜聞。

儘管張嗣漢身負好市多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陸續展店的任務,他沒有太多考慮,就接下這個聯盟會長的任務。無論是面對一片荒蕪的市場,或多事之秋的聯盟,在張嗣漢眼中,都能正面解讀為「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他曾在自傳《教練自己》寫到,「當生活中有越多的why me(為什麼是我)的想法,我們就離loser(輸家)越來越近,為什麼不積極一點想,why not me(為什麼不是我)?」

他確實是創造紀錄的人。好市多在全球有八百多家分店,全球前十名賺錢的店有四家在台灣,其中台中南屯店更是全球「最賺錢店王」。

二○一九年,張嗣漢在中國開出第一家上海閔行店,今年一月開出的第六家店深圳,在開幕當天,中國網友形容人潮「堪比春運」。五年開七店,預計今年將突破人民幣百億元的業績。

追本溯源,他說: 「我感謝台灣的籃球(因此和台灣有了連結),否則我也沒有好市多這平台。」

去年,陳建州在性騷擾風波後離職,當時仍處於虧損的聯盟,也順勢進行改組。在六支球團的共識下,由新北國王隊執行長陳信生,出面邀請一年扛起好市多數千億營收、帶領二萬九千名員工的張嗣漢,擔任聯盟會長。

雖然,帶領有球迷基礎的聯盟,挑戰不像當年草創台灣好市多,但台灣目前還沒有獲利的職業球賽聯盟。

張嗣漢在自傳《教練自己》裡寫,他不只是設法打贏下一場比賽,而是要改變賽局。聯盟當時同步找了時任Momo TV總經理、有豐富跨領域人脈資源及溝通協調能力的鄭偉柏擔任執行長,輔佐無法全心在聯盟事務的張嗣漢。兩個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要挑戰打造台灣第一個獲利的職業球賽聯盟。

他為台灣職業運動帶來了哪些顛覆?第一,就是訂制度、搶賺Entertainment Dollar(娛樂財)。

上任後,張嗣漢就積極找各球團溝通,一到聯盟便開始建制度。

P聯盟策略總監王博麟說,會長一上任就要他們編員工手冊,「他很強調打基礎,要我們把制度、組織圖都訂下來,遊戲規則要清楚。」

既然把聯盟視為企業,獲利就必須是追求的目標。「每隊都還在賠錢,但如何讓這些投資者看到未來,很重要。」韓駿鎧說。

「這無法永續的。」張嗣漢以好市多來譬喻,「我們續卡率是九二%。希望將來職籃聯盟的消費者回購率也高,會想(進球場)一看再看。」

張嗣漢有個3D原則 ,分別是 定位(Define)、獨特性(Differentiation)、紀律(Discipline)。

他強調,每個人、每個公司都必須要有清楚的定位。

張嗣漢交付P聯盟執行長鄭偉柏的目標之一,即找出聯盟獨特性。「棒球、籃球、電影、逛街⋯,全都在爭取消費者的Entertainment Dollar,我們要如何和其他娛樂做區隔,從行銷、體驗、吃的、喝的,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例如,我們電視轉播的開場音樂都一樣。小地方也是我們的品牌,我都聽膩了,球迷不會膩嗎?」張嗣漢舉例說,「你不改,球迷感覺你沒有進步,改,也是為了做出區隔。」

韓駿鎧也期待,聯盟現在僅六支球隊,一個球季要打四十場比賽,「如何優化賽程、優化比賽內容。賽季間怎麼繼續有聲量,更深入了解觀眾很重要,讓聯盟曝光度和聲量和以前不同。」

第三個D是紀律。「我們一定要維持標準,這個球季,下個球季…,才能讓球迷消費者願意繼續體驗。」張嗣漢說。

這些年,張嗣漢帶台灣好市多團隊打進亞洲盃,到中國開疆闢土。未來,他是否能帶領台灣職籃征戰亞洲?許多人期待著。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她進了福利佳工時短的幸福企業,卻發現一個大警訊:員工都很「忠誠」
資深理財顧問:我身邊最有錢客戶都有這5個習慣
面試被問「你的優勢是什麼」,最佳回答是?
無論多有實力,「這毛病」不改在職場肯定載浮載沉
23歲台大菁英淪32億販毒平台首腦,恐被終身監禁!他為何走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