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網路賣水餃,開店營收破千萬、一個月就賺錢!揭密背後「數據腦戰法」

文●張方毓

果貿吳媽家二代吳書成(中)開在高雄美術館特區的門市主攻家庭客,因此推出大分量餐點。該店型也用來測試員工話術,訂定高消費族群的服務SOP。(攝影者.程思迪)
果貿吳媽家二代吳書成(中)開在高雄美術館特區的門市主攻家庭客,因此推出大分量餐點。該店型也用來測試員工話術,訂定高消費族群的服務SOP。(攝影者.程思迪)

在高雄著名的豪宅區——美術館特區,一間木質調的文青小店,座無虛席,乍看像是高級早午餐店,賣的竟是水餃這樣的家常食品。

這是水餃品牌果貿吳媽家去年8月新開張的實體店。果貿吳媽家是1990年在高雄眷村社區成立的小水餃店,2013年,二代吳書成創辦公司久本和,將小家業變成網購平台上的名店。

沒想到時隔多年,他們又畫出第三成長曲線,2022年起在高雄、台北、台南陸續開出5間實體店。

如今,他們的實體店和電商營收占比各半,不僅所有實體店都一個月就賺錢,而且平均單店每年貢獻近2,000萬元業績。

一間賣水餃的網路名店,為何一開實體店就賺?原因在於,他們從選擇在哪開店到優化店面營運,全都善用做電商10年的數據思維。

預測外食將大反彈,到線下找答案

第一,是用原本手上有的數據開店。

他們開店的初衷,其實是怕「消費疲乏」。疫情中,人人猛訂水餃在家吃,他們業績因此翻倍,但吳書成卻提早開始擔心:「疫後不想吃水餃怎麼辦?」他預測,疫後外出用餐行為會大反彈,決定到線下找答案。

但他知道,跨出守備範圍充滿風險。因此,2022年,他成立一個獨立的據點觀測部門,花1年時間觀察線下店面、籌備開店。

為了開出不賠錢的店,他先透過會員數量、轉換率、週轉率、客單價算出預估營收,例如他在台北某區有五萬名會員,線上只有5%、2,500人會結帳,並且平均40天消費一次,再乘以客單價,就得出營收。此營收再扣掉人事、租金、水電等成本,得出獲利。

評估開店成功率後,他才動手,而且一舉開出3種店型,針對3種完全不同的目標客群。第1種,開在住宅區給採買食材的媽媽,以及上班族的冷凍門市;第2種,開在百貨裡給觀光客的美食街門市;第3種,開在豪宅區給高消費族群的餐廳,拓展以前沒接觸過的客群。

針對不同客群,他經過數據定位後,重新包裝及呈現產品,盡可能契合當地的消費場景。

例如,冷凍門市的水餃分量大、包裝簡單。但,同樣是冷凍門市,也會依地點不同而改變包裝,例如台南的冷凍門市位於觀光商業混合區,就將包裝變成精美伴手禮風格,讓觀光客方便送禮。

建立店型SOP,展店隨時有B方案

第二,是蒐集並測試數據,進一步用3種店型做A/B測試,建立代表不同商業模式店型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替未來展店打基礎。

例如,百貨美食街客人用餐步調快,因此需要提供樣式多、分量小、出餐速度快的產品,適合用來測試一項新品的吸睛程度以及出餐速度,目前他們最快已經可以30秒出一份餐。

而美術館特區的餐廳提供高品質的用餐環境,因此需要提供適合聚餐的大分量小菜、給家庭客的座位,適合用來測試服務員話術的改變,能如何改善服務體驗。

當許多人開店都是訂定一間店型的SOP後就大量展店,吳書成的邏輯是「可不可以賺到不同市場、可賺多久,市場在變時,我至少有3個方向可做伸縮。」

替客人貼標籤,從他們回饋找新商機

他們的第3個數據思維是,實體客變數多,是可挖掘的數據寶藏,能替業績帶來效益。

例如,吳書成教導餐廳門市人員替客人貼標籤,分類成2人的「朋友客」、4人的「家庭客」、4人以上的「公司客」,再搭配消費頻次、客單價,就能知道多數客人是將品牌當作有剛性需求的日常消費、社交場所等定位,就能據此推出更多產品。

有一次,吳書成就從冷凍門市回報的一行字:「最近很多客人想要小分量的年菜還有一個人的湯」,決定將一年做一次的年菜減量3成,3成食材用來做小分量雞湯。結果,一開賣就銷售一空。

挑戰:人力多3成,管理、訓練不易

不過,即便是最懂得控制數據變因的他,也承認開了實體店後,人力多3成,而現場人力是最難管理的。再加上,他一次開出3種店型,工作時間、形態都不同,員工受到的教育訓練也不同,要如何打造企業文化,讓員工有歸屬感,都帶來挑戰。

但從他們的例子能看到,一家企業不用太大的規模,只要善用手上的數據,找到自身可以施力之處,照樣能找到新戰場、新商機。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Google前人資主管:面試時說出這3個短句子,是犯「紅旗大忌」

每月多賺5萬元!美國薪水族斜槓新招:投資自動販賣機

洗衣機壞了,師傅問「你怎麼洗衣服」秒找病根!企業講師也讚嘆的精準提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