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現不划算 越來越多商家收手續費 消費者可能多花1到6元

華爾街日報6日報導,從球場的熱狗攤販到停車費,如今使用現金付費反而划不來,因為經常面臨加收手續費;以往以現金消費通常可以得到折扣,現在則可能讓消費者因此多花1元到6元的交易手續費,這種狀況從前只發生在信用卡刷卡或其他系統的自動提款機(ATM)。

例如紐約洋基球場小賣部已不再收取紙鈔,41歲紐約居民卡馬拉(Noa Khamallah)購買爆米花與汽水時,依照攤販員工指示以簽帳卡(debit cards)在自動付款機結帳,結果發現被收了一筆3.50元的手續費。他說,紐約物價原本就高,再額外收費的作法是不對的。

民眾繳交停車費、過路費,稅金或電話費時若要付現,如今經常可以透過自動付款機完成。但政府機關或商家發包的自動付款機廠商,經常則向民眾收取手續費,使用現金的消費者等於負擔變重。

根據聯準會(Federal Reserve)統計,2023年當中所有消費付款裡,現金占約16%,熱門程度排名第三,僅次於信用卡刷卡及行動裝置付費。若與2022年相比,現金消費則減少2%,延續了疫情以來民眾越來越少使用現金付費的趨勢。

非營利遊說組織「消費者選擇現金付款聯盟」(Consumer Choice in Payment Coalition)執行總監亞歷山大(Jonathan Alexander)說:「我們竟然必須呼籲零售業者,說明美國貨幣應該要被接受,這種現象令人不可思議。」

報導指出,聯邦法律並未規定商店一定要接受付現。疫情期間,許多商家紛紛改為只接受刷卡,以免新冠病毒透過紙鈔散布,某些店家則基於防止搶劫的考量而拒收現金,後來紐約州、科羅拉多州、羅德島州等通過立法,禁止店家採取「不收現金」(cashless)的收費方式。

2023年,旨在規定現金能夠持續做為付款方式的草案在國會眾院提出,但到目前為止尚未通過立法。

「不收現金」的收費方式對於老年人、低收入民眾衝擊較大,因為這兩個族群的消費者較少有機會使用數位付費。對於還沒有申請信用卡或銀行帳戶的年輕人來說,「不收現金」也常造成不便。

政府機關、電力公司、有線電視及通訊業者則經常把現金收款的業務發包給民間廠商。喜歡用現金繳帳單、停車費或兒女撫養費的民眾,在絕大多數7-Eleven便利超商、CVS藥局、沃爾瑪(Walmart)、華格林(Walgreens)藥局分店都可透過PayNearMe付款處理公司的系統完成。PayNearMe過去一年處理現金交易總額約40億元,每筆交易收取1.99元到3.99元手續費。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拖欠華人走線客工資?老闆吐苦水:再也不用華工
華人豪華海景房 一口氣降40萬求售
紐約前市長辦公室華裔官員 涉銀行欺詐千萬元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