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影人張毅辭世 創辦琉璃工房、各界悼念推崇其文化藝術貢獻

金馬獎暨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於11月1日辭世,享壽69歲。琉璃工房1日在官方臉書(Facebook)專頁上公布,創辦人張毅當日清晨在妻子楊惠姍、女兒張源等家人的陪伴下安詳辭世,貼文中,楊惠姍也感謝這幾日來自全球各地朋友的關心集氣與助念,後續相關事宜安排處理中。

琉璃工房表示,張毅離世時妻女家人相伴,楊惠姍也感謝近日各地朋友的關心與助念。(翻攝自「琉璃工房」臉書)
琉璃工房表示,張毅離世時妻女家人相伴,楊惠姍也感謝近日各地朋友的關心與助念。(翻攝自「琉璃工房」臉書)

張毅1951年生,世新專科學校(世新大學)電影科畢業,曾擔任《影響》電影雜誌社編輯,19歲發表短篇小說《不羈夜》,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作家。評論家認為,張毅的文字是「張愛玲、白先勇之後,少見的中國文字風格。」1979年以連載小說《源》打開知名度並改編為電影,更拿下亞太影展最佳編劇,之後與楊德昌等導演共同執導《光陰的故事》,成為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之一。

張毅曾執導《光陰的故事》、《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等經典電影作品。其中與妻子楊惠姍合作、被譽為「女性電影三部曲」的《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最為膾炙人口。《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我的愛》則被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鑒選為台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傑出電影之一。

1987年,張毅與楊惠姍一同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創立亞洲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張毅和楊惠姍沿用了漢代以來對玻璃的稱呼,將「玻璃」定義為「琉璃」,除了表達對思想和情感的自我定義與期許,更強調了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美國紐約時報將張毅評論為「亞洲工作室玻璃運動之父」。

張毅強調藝術是生長於文化的土壤中,深諳民族的敘事語言,文學與東方的禪意,是他鮮明的創作個性。其作品曾獲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國美術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等收藏。30多年來,張毅和楊惠姍始終堅持民族文化的創作風格,「琉璃工房」品牌版圖多年來拓展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美國等國家,用琉璃讓世界看見台灣,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對於張毅離世,文化部長李永得深感惋惜及沉痛哀悼,並推崇張毅在臺灣電影、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度成就,以及其向國際推廣我國文化藝術價值的貢獻。李永得表示,張毅先生的離世,是臺灣藝文界的巨大損失,但其熱愛創作的精神與膾炙人口的作品,將永遠留在觀眾心中。

張毅

張毅(琉璃工房提供)
張毅(琉璃工房提供)

琉璃工房創辦人
華人現代琉璃藝術奠基人與開拓者
琉璃工房松菸博物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辦人
著名短篇小說家與台灣新浪潮電影導演重要代表
金馬獎與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琉璃藝術專業顧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