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德」著稱的劉備,卻背信害呂布被斬首…三國故事的啟示:領導人出爾反爾,是為了生存

作者●陳啟鵬/商周.com專欄作者

<span>我們常說,人無信不立,無非是以此警惕自己,要守信用才能得到尊重與信任,為自己的承諾建立份量,這樣的信念對領導者來說尤為重要。「言行一致」,不僅是領導者御下用以立威的基礎,更是建立下屬信賴的方法。</span>
我們常說,人無信不立,無非是以此警惕自己,要守信用才能得到尊重與信任,為自己的承諾建立份量,這樣的信念對領導者來說尤為重要。「言行一致」,不僅是領導者御下用以立威的基礎,更是建立下屬信賴的方法。

自古帝王都清楚信守諾言的重要性,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守信的故事。戰國時代有個君王叫魏文侯,他和掌管山澤的官吏約好隔天下午去打獵,哪知道時間一到,老天爺卻下起滂沱大雨,剛結束宴會的魏文侯一看怔住了,這雨勢該怎麼出門呢?

一旁隨侍的大臣滿心以為魏文侯會終止行程,哪知道魏文侯卻叫手底下的人備馬,大臣問:「大王您喝酒喝得正開心,老天既然下起大雨,就是要大王喝酒暢歡,現在大王又要去哪裡呢?」

魏文侯對大臣說:「我和管理山澤的人約好下午去打獵,如今雖然酒喝得正樂,雨勢也下得正大,但我難道就可以因為這2個理由而不前往嗎?」於是他還是冒著大雨親自到官吏那裡取消了打獵活動。這樣的以身作則得到了臣民愛戴,也使四方豪傑更樂於為魏文侯所用,於是魏國變得越來越強大。

然而,領導者應該「言行一致」的信條,卻被一個女人打破了,這個女人不是個普通的人物,是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那就是秦宣太后羋月,那我們要問:羋月是做了什麼樣出爾反爾的事情呢?

原來,當羋月的兒子嬴稷繼位為秦昭襄王時,年紀尚輕,當時的戎狄義渠王看了,覺得歸附的秦王既是如此年幼,不如由自己取而代之,因此神色之中露出反叛之意。當時秦宣太后一看,自己兒子才剛即位,就要面對這種風雨飄搖的局勢,該怎麼辦才好呢?

於是她左思右想,想到一個方法,就是以一國太后的身份向義渠王示好,而義渠王一看美艷的秦宣太后願意「以身相許」,也樂得臣服於她的石榴裙之下,不再反叛,期間兩人感情融洽,生有二子,而秦國也因此無後顧之憂,達30年之久,而後全力東進,國勢大強。

然而,就在秦國壯大之後,秦宣太后卻開始密謀除掉義渠王,她選了個黃道吉日,邀請義渠王到甘泉宮赴宴,義渠王不疑有他,欣然赴約,哪知道秦宣太后早已設好埋伏,等義渠王一到,就將他抓起來伏誅。

令人不解的是,秦宣太后與義渠王私通長達30年,建立深厚的感情,就算不看兩國多年交誼,也該看在兩個孩子的爸份上,網開一面才是,怎麼會在此時出爾反爾,將義渠王「誘殺之」呢?

時機1:見微知著,覺察檯面下的動作

大凡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有獨到的眼光,能察覺某些細微的徵兆,羋月恰是其中的佼佼者。當初秦武王猝死,未能及時立下繼承人,身居後宮第五等的羋八子,何以能搶在前後兩任太后所推的嬴壯之前,先將自己兒子送上王位?

就是因為羋月察覺兩任太后有異於平常的動作,她進一步分析局勢,認為王位繼承戰雖有風險,卻也是個機會,只要做好裡應外合的動作,就能搶先一步拔得頭籌。

誘殺義渠王的行為也是,史料完全沒有提到羋月殺義渠王的原因,但這個事關重大的動作,豈會是臨時起意之作?義渠王必然有些檯面下的動作為羋月所察覺,也許是暗中枕戈待旦,想要

一舉消滅大秦;也許是其他國家私下與義渠王聯繫,想要共同進攻大秦。

這讓羋月驚覺,無論自己怎麼放軟身段,義渠都仍會是威脅,既是如此,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除之而後快,所以羋月甘受出爾反爾之譏,連跟義渠王當面對質也沒有,就直接誅殺他,因為她早已將利害關係分析清楚,多餘的質問,只有讓事情更複雜。

自古將相帝王都知道出爾反爾的嚴重後果,所以才會說:「君無戲言。」但有時候卻非得這麼做不可。試想,如果羋月沒有誅殺義渠王,可能秦國不保;若殺義渠,原屬義渠王的西部領地盡收秦之囊中,如此一來,秦國不僅擴張了疆土,而且西部邊陲不再有後顧之憂,你說羋月該不該出爾反爾?

時機2:當機立斷,在關鍵點上改弦易轍

另一情況是,如果已經得知大勢已變,卻沒有當場改弦易轍,恐怕只是養虎為患,所以不得不做出爾反爾的決定。即使是三國時代以仁德信諾著稱的劉備,也曾經自打嘴巴。

當時曹操送別陳宮,此時已淪為階下囚的呂布請劉備幫忙說情,劉備答應了,可是等到曹操回來後,呂布向曹操求情說:「現在曹公最大的憂患,就是我呂布,而我既然已經為您所打敗,只要您為大將,我為副將輔佐,天下何愁不能手到擒來?」

此時曹操詢問劉備的意見,但劉備卻說:「曹公難道忘記他的義父丁原、董卓都是什麼樣的下場嗎?」呂布睜大了眼睛瞪著劉備說:「你這個背信的小人。」隨後就被曹操斬首了。而令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才前後幾分鐘而已,劉備就出爾反爾,對呂布失信呢?

其實劉備原本是愛惜人才,想要對呂布施恩賜惠,以將這個猛將納入自己陣營。這是為了自己的壯大著想,原本無可厚非,但呂布對曹操說的那一番話,讓劉備霎那間幡然悔悟,幫呂布說情是養虎為患。

因為對呂布而言,同樣是救命恩人,劉備自己不過是代為說項的那個人,曹操才是真正放呂布一馬的人,所以呂布如果真的要效忠,勢必有先後之分,如果劉備志在天下,又怎麼可能將「得一將勝得一軍」的呂布拱手讓人?他當機立斷,除掉可能成為莫大後患的呂布,減少他立業之路的阻力。

於是我們發現,領導者之所以出爾反爾,必然是有深遠的考量。當局勢有所變化,或原本的承諾不再適用時,就必須「有意識」的破壞承諾,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換言之,這些領導人不惜犧牲旁人對自己的信賴,其實是看得高、想得遠,出爾反爾縱然可能

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如果以「成敗論英雄」,自打嘴巴才可以保住利益,又有什麼不能改或者改不了的呢?

此舉對有前瞻的領導人來說,他也在賭,賭自己打破承諾的行為,是否會帶來更大的利益,是否會得到眾人日後更大的信賴。

出爾反爾的時機

1.見微知著,覺察檯面下的動作

2.當機立斷,在關鍵點上改弦易轍

領導人的一言九鼎很重要,但是面對現代商場的瞬息萬變,很多時候政策必須跟著相應調整。但無論怎麼樣的通權達變,總有些原則是不能改變的,像是企業成立的初衷就不應該「改變」,但可以隨著時代「改進」,原因是企業成立的初衷代表一種信念和價值觀;攸關公司存廢不

能變的,還有領導人的言行,這關乎商場信譽及大眾觀感。

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除了出爾反爾的時機需要仔細權量以外,一個公司的變與不變,也值得領導人細細思辨。

籍簡介_不宮鬥也能強大

作者:陳啟鵬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1/17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一般勞工根本玩不起!」華航機師罷工,暴露台灣均貧現象前培訓機師看見的4個現實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