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沖突:誰來調停?

(德國之聲中文網)伊斯蘭極端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迄今為止已造成1300多名以色列人的死亡。這也使該地區歷時已數十年的暴力沖突再度升級。

以色列空軍聲稱,他們已經向加沙地帶投擲了六千枚炸彈。加沙地帶是一個長約四十公裡,寬不足十公裡的狹長地帶,這裡也是全球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哈馬斯方面宣稱,以色列的空襲已經造成了大約2600人死亡。為了解救哈馬斯扣押在加沙地帶的人質,以色列目前已經對加沙地帶實施了封鎖。

黎巴嫩的極端伊斯蘭武裝"真主黨民兵"也從黎巴嫩境內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以示對哈馬斯的支持。無論是巴勒斯坦的哈馬斯,還是黎巴嫩的真主黨民兵,都被美國、德國、以色列等國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部分國家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而對上述兩個組織提供支持的則包括伊朗等國。

誰應在這場危機中扮演積極角色?

國際社會一直嘗試在中東危機中扮演調停角色。一些國家表示願意提供幫助,促成以色列人質的獲釋、為以軍炮火下的巴勒斯坦平民開設人道走廊,並推動沖突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停火。

美國、歐盟、俄羅斯以及中國均表達了提供調停的意願。不過,英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的中東北非項目負責人瓦基爾( Sanam Vakil)則認為,只有中東國家發揮帶頭作用,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前不久,瓦基爾在一篇評論中寫道:"雖然美國、中國或其他國家今後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當地國家必須承發揮主導作用。"

今年三月,中國實現了重大的外交突破,使多年的宿敵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重新恢復了對話。現在,中國也再度發出信號,願意在以哈沖突中提供調停。但是中國方面也很清楚,為此目的,他們必須同埃及開展合作。

鑑於美國同以色列的緊密關系,相關談判中美國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想和哈馬斯建立聯系,則必須有其他國家的介入。瓦基爾表示:"在整個中東,人們都在擔心這場沖突會讓整個地區卷入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以及鄰國約旦、埃及、黎巴嫩,甚至伊朗都有可能被卷入戰爭。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也在擔心,他們的國內安全會受到危害。"

埃及不歡迎加沙難民

以哈沖突中,以色列的鄰國埃及受到沖擊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因為埃及擁有以色列境外加沙地帶的唯一邊境口岸。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以及國際紅十字會都已為在加沙地帶設立人道走廊做好了准備。本周,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也強調,必須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已被以色列封鎖的加沙地帶。埃及外交部表示,已為人道援助的輸送開放了拉法邊境通道。但以色列方面則在本周內對巴勒斯坦方面實施了多次轟炸。

加沙地帶的民眾當然也可以通過拉法邊境通道離開加沙地帶。但埃及方面顯然對此缺乏熱情。早在2008年,以色列首次對加沙地帶實施封鎖時,就曾有巴勒斯坦平民逃入埃及。埃及外長本周表示:"埃及願意為人道援助、食品以及藥物開放邊境口岸,但動蕩和沖突升級只會帶來更多的災難和難民。"埃及的這一立場同該國在以巴沖突的一貫立場是一脈相承的:即以巴雙方應自行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而解決的問題的前提絕不應是讓巴勒斯坦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除此之外,塞西總統也將哈馬斯視為安全隱患,因為他認為該組織同其主要政治敵手"穆斯林兄弟會"關系過於密切。而與此相反,卡塔爾則同哈馬斯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不過,一旦局勢繼續惡化,並出現試圖進入埃及境內的大規模巴勒斯坦難民潮,埃及的立場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加沙方面宣稱,當地醫院已經斷電,已無法對傷員實施手術。以色列的空襲將大片街區夷為平地,近五十萬人失去了家園。以色列軍方已發出呼籲,要求加沙地帶北部的居民盡快前往加沙南部,即同埃及接壤的地區。

埃及獨立網絡報紙Mada Masr 寫道,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埃及可能將不得不接納更多的巴勒斯坦難民。

約旦已開始提供人道援助

約旦是率先向加沙地帶提供救援物資,並承諾為聯合國提供四百萬歐元專項資金的首批國家之一。約旦也同以色列接壤,歷史上也曾多次為以巴沖突提供調停。1994年,約旦和以色列達成的和平協定中,約旦王室被賦予了一些伊斯蘭及基督教聖地的監護人身份。不過,專家們普遍認為,約旦同哈馬斯的關系並不好。

上周伊始,約旦議會啟動新一輪議程之際,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曾表示,"只有在兩國方案的基礎上,中東才能實現和平。"所謂兩國方案,是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別建立獨立國家。盡管很多政治家都對"兩國方案"的可行性深信不疑,但許多專家學者卻認為,實現兩國方案的難度之大,多年來的實踐已經得到了證實。

約旦同美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約旦國王也表示,美國國務卿本周訪問中東期間,他將同布林肯舉行會談。此外,他也同歐洲及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舉行了會談。

卡塔爾會在人質問題上居中調停嗎?

在中東地區,卡塔爾同哈馬斯的關系最為親密。哈馬斯在卡塔爾設有辦公室。哈馬斯多名高級官員也生活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在哈馬斯內部,軍事組織和政治組織之間有著相對嚴格的分工。

2020年以來,出生在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政治領袖哈尼亞( Ismail Hanija)一直在土耳其和卡塔爾之間來往穿梭。而加沙地帶同埃及的邊境通道則禁止他通行。路透社報道稱,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之後,卡塔爾一方面在促成雙方停火,同時也希望促成用哈馬斯綁架的以色列人質換取以色列監獄中關押的36名巴勒斯坦婦女和兒童。

此前,卡塔爾就曾在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進行過中介調停,並曾協調過伊朗同其宿敵美國之間的會談。路透社此前曾援引消息來源報道稱,美國也參與了卡塔爾推動的相關談判,並取得了初步進展。但這一說法立即遭到以色列消息源的駁斥:以方不會同哈馬斯進行任何談判。

土耳其同哈馬斯的關系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也曾多次主張巴勒斯坦的權益。土耳其方面同意哈馬斯在該國境內設立辦事處,並在前不久邀請過一些巴勒斯坦組織的高級代表前往伊斯坦布爾舉行會談。同美國及歐洲盟友不同,埃爾多安並不認為哈馬斯是恐怖組織。本周,土耳其政府也已表示,他們願意在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居中調停。

2010年以來,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關系曾長期呈現緊張狀態。這一年,以色列特種部隊襲擊了一支向加沙地帶運送物資的船隊,以色列方面認為船隊運輸的物資為違禁品,並在攔截行動中擊斃了十名土耳其船員。近年來,土耳其和以色列的關系出現了緩和跡象,並在2022年實現了所謂的正常化。

不過,盡管雙邊關系出現緩解,但這並沒有影響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將以軍對加沙地帶的轟炸形容為"大屠殺",並予以強烈譴責。埃爾多安還批評了美國向中東地區派遣軍艦的行動。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Cathrin Scha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