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與兩岸對抗的反思

(圖/截自中時新聞網YouTube直播)
(圖/截自中時新聞網YouTube直播)

10月7日發生的以巴衝突已經造成雙方上千人死亡,網路上流傳的女學生遭綁架的影片也令人驚心動魄。然而,在距離台灣8000公里外發生殘酷戰火的同時,我國國慶日在煙火的繽紛中劃下句點。煙火短暫而虛幻,但遠方砲火卻性命攸關,112年前的歷史不曾消逝,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酵,每年都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今年國慶與以巴衝突時間重疊,更引起我們對於兩岸戰爭與和平的反思。

須知國慶日本身就是一個戰爭的開始,筆者認為它的意義並不在於節慶式兵力展現或是絢爛煙花,我們更應該思索國慶日的背景與其社會意義。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清楚寫著:在1911年10月10日,為了推翻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統治,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功後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當然這是為了追求民族自由,過更好的生活,但不管這場戰爭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或為了紀念某種價值的勝利,如今鼓吹戰爭或使自己趨近於戰爭狀態仍然是極度危險的。

近來總統選舉日趨白熱化,候選人只顧是否得到選票,從前挑釁對岸以凸顯個人強硬的愛台立場,導致兩岸關係緊繃。使對岸頻繁發動軍機越境、演習等,候選人在鏡頭前的作為或許是其本質,但更多的可能是表演,為了吸引激情而欠缺深思的選民。

哲學家羅素短文「沈思習慣的衰微」曾提到:「像防止戰爭的問題,雖然大家都曉得戰爭已逼在眼前,也沒有人想法去求解決,只是坐等世界趨勢的演變,並不認真把它當成一個問題。可是袖手旁觀,聽任演變,事情是很少好轉的。」當社會膠著於進口雞蛋等問題,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就無法保有深刻沉思的時間。當生活被各式短影音、甚至「奶頭樂」的娛樂新聞充斥其中,深度思考是無法生根的。

缺少思考的深度並不只是社會基層的情形,或許基於經濟考量,高等教育也同樣面臨問題,日前報導哈佛大學擬定轉型計畫,整併語文科系的同時,高教中的人文科學領域正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只哈佛大學有此情形,日本、荷蘭都曾有裁減人文領域的計畫,台灣的人文學科亦同樣面臨招生困難,許多文組系所已停招或裁撤,這樣的情況早已是現在進行式,並且標示著整體社會人文素養持續下降的趨勢,也預示著激情的危險正在上升。

台灣不僅需要重新拾起對人文學科的重視,也必須積極為自己的前途著想,武昌起義、俄烏戰爭、以巴衝突,都是我們重要的借鏡,當然沉思不是文組科系的特權,而是每個民眾的權利與義務。

最後,如果國慶日只剩下放假的意義,民眾與國慶本身卻沒有發生任何連結,無法使國民對自身處境有更深一層的思考的話,那這個節日最終也會成為那些被人們遺忘的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等,成為被邊緣化的歷史傳說。

戰爭或許是一種手段,但和平才是目的,只有深具人文底蘊的社會才有理智的國民,才能避開衝突與戰爭。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因此,在國慶之時,願我們能多一點「沉思」,少一點「袖手旁觀」。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