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促政與在商言商

大陸商務部日前公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不久即宣布中止12項石化相關產品的關稅優惠。台灣工業總會對此表示,對石化大廠而言,短期的衝擊並不大,各大石化廠應會以增加海外產能因應,然而若因此而必縮減國內石化業的產能,勢必會對國內就業人口造成衝擊。

宣布中止12項石化相關產品之關稅優惠的隔天,大陸又宣布恢復7家石斑魚養殖業者對大陸的出口,被視為是「棒子」與「胡蘿蔔」齊發。由於貿易壁壘調查的項目共有2509項,未來大陸隨時可能針對特定業者,中止相關產品的關稅優惠,關鍵在對台究竟是採取「以商促政」或「在商言商」?

對兩岸關係有所瞭解的人士都明白,「以經促政」是大陸對台的戰略指導原則,希望能夠透過經濟整合或融合,縮短兩岸的政治距離,為未來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因此與台灣簽訂讓利甚多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然而ECFA實施十餘年後,不僅框架協議只停留在框架,未能使兩岸經濟進一步整合,政治距離也愈來愈遠,使得大陸不得不轉而「在商言商」。

民進黨在野時,曾揚言一旦執政就要公投廢止ECFA,執政後不但絕口不提公投廢止ECFA乙事,還在傳聞大陸有意中止ECFA時,表達「ECFA是兩岸在互惠互利原則下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實施以來對雙方均有利,希望持續落實。」對ECFA前後態度的差異,簡直不可以道里計,說明ECFA對台灣經濟發展確有其必要性!

大陸商務部展開台灣貿易壁壘調查,係收到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等單位提交的貿易壁壘調查申請書,其中涉及包括農產、五礦化工、紡織等2455項產品。若是基於「以經促政」原則,大陸當然可以就此略過調查申請書,不過當兩岸經貿關係停滯不前,「促政」的效果有限,也只能回歸「在商言商」,以便對內有所交待。

大陸原本中止石斑魚出口到大陸,是因為隱性結晶紫超標,恢復進口係因在綜合評估相關整改措施的基礎上,且須來自審核合格並予以註冊登記的養殖企業,這充分說明兩岸經貿「在商言商」的一面。過去大陸中止鳳梨釋迦進口,亦是因為檢出大洋臀紋粉蚧等檢疫性有害生物,恢復進口也是因為在綜合評估相關整改措施的基礎上,且須來自獲得註冊登記的包裝廠和果園,二者重新恢復進口的理由一模一樣。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對恢復台灣石斑魚進口表示,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兩岸就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情就好商量、好解決,願意與島內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繼續為恢復台灣農漁產品輸入中國大陸提供幫助。這潛台詞就是兩岸經貿可以「在商言商」,也可以「以商促政」,端視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台灣除非不將產品輸往大陸,否則應對大陸靈活運用以經促政與在商言商的手法,有所認識並研擬因應作為。(作者為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