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出土舊石器時代晚期骨笛 歷史破萬年

▲(圖出自 "Bone aerophones from Eynan-Mallaha (Israel) indicate imitation of raptor calls by the last hunter-gatherers in the Levant")

考古學者在艾南(Eynan-Mallaha)地區發現用鳥類骨骼製作的笛子,估計約有12000年歷史。

該笛出土於上約旦谷Hula湖盆地,此處不僅是超過5億鳥類跨越歐亞遷徙的輻湊要道,也是距今15000至117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以精細珠寶與個人飾品著名的納圖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分布區,目前現場已經挖出上千塊鳥骨,促使專家重新審視遺存,並將研究發布於《Nature》。

據報告指出,古人使用的是歐亞白冠水雞與歐亞小水鴨的骨頭,上面有洞、指孔等明顯的加工痕跡,推測是用來模仿鳥類叫聲的工具。鑒於納圖夫文化所處年代,這些文物恰好見證了黎凡特(Levant)地區人類由狩獵採集走向農耕生活時,社會結構愈趨複雜、人與自然關係丕變——例如開始馴化動、植物——的劇烈轉變過程,也是舊石器時代少見的出土樂器,其中一把保存完整、功能良好的笛子,更是難得佳品。

研究者說明,這些文物屬於氣鳴類樂器(aerophone),並未利用弦或簧片,而是利用空氣振動發聲,或許為了增廣音域,還取用了鳥翼上不同部分的骨件,模擬當地紅隼與雀鷹的鳴叫。透過磨耗、埋藏學、實驗、聲學等技術分析,他們證明這些物件是12000年前的特製工具,發出類似猛禽的叫聲,可能用於溝通交流、吸引獵物、音樂創作;其精巧的尺寸,則顯示演奏者技術純熟敏捷。

研究團隊成員、希伯來大學博士後研究員Laurent Davin第一次吹奏他們仿照古物重建的複製品時,就大受「12000年前的聲音」觸動。頻譜分析結果顯示,骨笛模仿的叫聲來自兩種隼類,而這兩種隼同時也是納圖夫飾品裡最常使用的圖騰,這又一次體現了該文化與鳥類的密切關係。

目前已知最早的骨笛,出土於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n),距今約有4萬年歷史。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