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會友!餐飲平台如何結合社交元素,拉近用戶的距離?

隨疫情逐漸緩和,各地陸續宣布開放餐飲內用,民眾不必孤單一人在家吃飯,可以在餐桌上與家人分享一天發生的趣事、與久未見面的朋友更新近況,藉由聚餐來填補內心的情感能量,緩解兩個月來因疫情宅在家的孤寂感,「聚餐」再次變成熱門的社交活動。

現在,愈來愈多餐飲平台掌握聚餐的社交本質,融入社群功能,突破過以往餐飲平台的單一性。

引進獎勵分享機制,平台迎合 Z 世代需求:參與、分享

Snackpass 即是一個多元的平台,將線上點餐與社群完美結合,在外送市場逐漸飽和的美國佔有一席之地。

Snackpass
Snackpass

與 UberEats、Foodpanda 等主打餐飲外送平台不同,Snackpass 將目標放在線下取餐市場。創辦人兼執行長 Kevin Tan 注意到,在規模高達 8,000 億美元的美國餐飲市場中,外送僅佔其中 8%,民眾大多還是以線下取餐為主,促使他決定推出差異化的 Snackpass 平台,並大膽結合社群功能,鎖定 Z 世代學生族群為主要客群,從大學校園做起。目前 Snackpass 服務範圍涵蓋全美 13 所大學校園,用戶數更是高達 50 萬,其中有 80% 客戶是學生。

為了提升用戶黏著度,Snackpass 設立一套「忠誠度計劃」,商家可以自行訂定獎勵與積分條件,用戶可以這些積分換取免費食物,或是兌換禮物卡送給好友。好友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前往常去的餐館共同累積積分,兩人都可獲得獎勵。

不僅如此,應用程式設立了好友名單介面,使用者可以看到好友都吃什麼、送禮狀況,同時也可以替好友點餐。用戶了解好友餐飲喜好的同時,餐廳也可藉由好友的消費擴大知名度與口碑,對餐飲業而言可說是一舉兩得。

Snackpass 成功讓吃飯這件事與人產生緊密關聯,成為一項社交活動,平台有 90% 訂單都是自取,客戶平均每個月訂購 4-5 次,也有一些客戶是每天訂購,參與度更是高於 UberEats 等其他餐飲外送平台。

據 TechCrunch 報導,今年 6 月 Snackpass 於 B 輪融資中獲得 7,000 萬美元,投後估值逾 4 億美元,計畫將此輪資金用於團隊建設與擴張服務範圍。

不只是吃飯,飲食帶來更多價值

號稱「餐飲界 Airbnb」的以色列新創公司 EatWith,則將「共享經濟」引進飲食市場,主打共享餐桌讓旅客可以到當地地主家中用餐。在享用在地佳餚的同時,也透過餐桌上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觀點與人生故事,感受不同文化的洗禮,結交更多新朋友。

目前 EatWith 合作的廚師遍佈全球,總共超過 600 位,為旅客帶來充滿人情味、沈浸式的美食體驗。

Eatwith
EatWith 將「共享經濟」引進飲食市場,主打共享餐桌讓旅客可以到當地地主家中用餐。

另一個提升飲食價值的 OLIO App 於 2015 年問世,與上述的飲食平台不同,它分享的是剩食,也期望能夠喚醒社會對食物浪費議題的重視。

根據聯合國研究顯示,2019 年家庭、餐廳以及零售商場總共估計產生約 17% 的食物浪費,約有 9 億 3,000 萬噸的食物被扔進垃圾桶。此外,約有 8-10% 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與食物沒有被消耗掉有關。

為了解決全球食物浪費的問題,OLIO 開創食物共享社群,替即將過期的食物找到新家,讓食物被有效利用。連結左鄰右社與商家,用戶可在平台上張貼即將過期或吃不完的食物,住在附近的其他用戶若願意接受,就會登門拜訪來取走這些食物。

除了可以在平台上捐贈個人剩食之外,用戶也可參與 OLIO 的剩食英雄計畫( Food Waste Heroes programme),參與計畫的志工將在地商家的多餘食物,分送給社區裡的民眾。

目前用戶數高達 360 萬的 OLIO,成功利用社區的人際網絡與認同感,讓民眾注意到剩食問題,並一同著手解決,同時也加深地方社群的緊密連結。

餐飲平台善用飲食分享來驅動社交,連結當地社群,進而實現用戶數增長。現在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人與人的交流將會越來越頻繁,未來餐飲平台的疫後社交商機將如何成長,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