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一夜變色?台商高奏流浪悲歌,大嘆「有家歸不得」

緬甸政變進入第26天,原本還算平和的仰光市區,昨天(25日)開始出現火藥味。軍方的支持者公然持刺刀、棍棒攻擊示威民眾,晚上更有大批警力包圍社區,讓緬甸台商心驚膽戰。這也再次凸顯出海外經營的困境,連上市櫃公司老闆都不禁感嘆:有家卻歸不得!

當台灣正在喜迎春節的最後一個盛宴「元宵節」之際,緬甸的政局卻朝外界不樂見的方向發展。

近月以來,緬甸各大城市風起雲湧響應不合作運動(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簡稱CDM),2月22日甚至有超過2000萬的緬甸人走上街頭,讓住在仰光市的40歲華裔阿武直說,「這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壯觀的抗議畫面,雖然人山人海,還好軍民並未發生激烈衝突。」

未料,昨天(25日)的仰光市區卻開始出現火藥味。當局放行數百名軍方的支持者進入仰光的市中心蘇雷佛塔(Sule Pagoda),他們高舉寫有「我們與國防部站在一起」的旗幟,拿著刺刀、棍棒和彈弓,挑釁並攻擊路上的抗議民眾。

軍方自從2月1日凌晨軟禁翁山蘇姬後,就不斷全面接管緬甸,隨即就改任命新的部會首長,還數次拔掉支持全國民主聯盟(NLD)的里長。昨天(25日)再度公告仰光市淡汶鎮(Tamwe Township)某個里的新人選。

緬甸華僑Nyi Zin說,這個社區是民盟推舉出總統的選區,軍方竟然換掉該區的民選里長,引起里民反彈,群聚封鎖里長辦公室。當局隨即派遣八輛軍車、300多位軍警,用蛇籠、人肉盾牌將整個社區團團圍住,軍民對峙僵持不下,整個晚上都不得平靜。

他根本沒想到今天(26日)一覺醒來,原本還算平和的仰光市區,軍警開始使用催淚彈並對空鳴槍,恫嚇驅離示威民眾,並首次逮捕了外國(日本)的媒體記者。「根據過去軍方的作法,鎮壓會愈來愈強硬,民盟也號召於28日舉辦大規模遊行,」Nyi Zin對後續發展感到憂心。

225軍方支持者拿刺刀攻擊示威群眾。照片來源:7day
225軍方支持者拿刺刀攻擊示威群眾。照片來源:7day

225軍方支持者拿刺刀攻擊示威群眾。照片來源:7day

台商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瞭解當地最新情況

隨著軍方的鎮壓力道加劇,在緬甸的台幹無不繃緊神經,監控應變;而在台灣的經營者,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透過網路掌握最新消息。

一位到海外設廠25年的台商感嘆道,這就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宿命,緬甸軍方政變,再次奏響海外台商流浪的悲歌。

隨著時間滴答滴答流逝,遍佈緬甸各地的大大小小抗議活動,讓當地台商的心情愈發沈重。

明加拉棟工業區是緬甸最早的工業區之一,也是台廠的大本營,達新工業堪稱是首批的外商投資者。一位達新的高階主管私下坦言,他根本想不到,緬甸政治風險如此高,達新會接連遭逢兩次危機。

達新仰光廠於1999年量產時,原以為緬甸政局趨於穩定,可長久經營。沒想到,2003年就遇到美國經濟制裁緬甸,營運陷入瓶頸,趕緊縮小生產規模、轉單因應,並積極爭取歐洲與日本的訂單。

豈知,今年2月1日又遇到緬甸軍方政變,即便達新已無美國訂單,工廠還能正常運作,但如果抗爭活動拖延過久,仍不免擔心後續影響。目前已拉高在越南、中國大陸的生產量應變,積極說服客戶轉單,但客戶仍在觀望中,畢竟涉及單價成本問題。

現階段,緬甸台商的生產線仍如常運作,但出貨已遇到瓶頸,八成公務員罷工不上班,導致海關近乎停滯,無法順利進出口,即便機場未關閉,空服員也加入「不合作運動」行列,加上政局不穩定,也沒有什麼航班起飛。

一位經營傳產的緬甸台商嘆口氣說,海關出貨不順暢,再等下星期看看能否出貨?

26日早上 仰光市區開始逮捕示威民眾。照片來源:Mizzima News
26日早上 仰光市區開始逮捕示威民眾。照片來源:Mizzima News

26日早上 仰光市區開始逮捕示威民眾。照片來源:Mizzima News

緬甸政局驚天一變,勾起越南台商慘痛的經驗

當地民營銀行則擔心民眾鬧事擠兌,已關閉營運超過20天,還好民眾可以在提款機小額取錢,而台商則都與台資銀行如玉山、國泰世華、兆豐銀行往來,2月底發薪日仍能順利支付。

工廠雖正常運作,仍不時有人參加示威,例如2月22日的大遊行,又稱「22222」大罷工,接受《遠見》採訪的多家台資企業均不約而同說,當天約有2/3的員工請假。

其實,緬甸政局驚天一變後,不僅緬甸台商緊張,也勾起越南台商過去的慘痛記憶。2014年5月13日,越南因南海主權爭議,引發一連串抗爭活動,史稱「越南513排華暴動」,外商都受到牽連,影響最劇的尤屬台資企業。

「當地人分不清中國與台灣,台商成為陸資企業的代罪羔羊,多家廠商受損慘重,幾乎付諸一炬,」一位在越南設廠的林姓台商回首往事歷歷在目。

越南排華暴動後,當地台商紛紛改掛越南國旗、甚至還祭拜「越南國父」胡志明的畫像,藉此表明立場,拉近與當地人的關係。

這次,由於緬甸發生政變的時間點敏感,坊間謠傳不斷,更加深緬甸人對中國的不滿情緒,經營家具業的王姓台商為避免被緬甸的「反中」情緒波及,第一時間就要求幹部撕毀所有中文字眼的春聯、招牌與文件。連工廠宿舍、住家都不放過,一一檢查確認。「我還提醒親友們,趕緊清除與中文相關的東西,」他心有餘悸說。

513排華運動讓部分在緬甸的台商,開始注意「反中」議題,平日就教育員工「台灣不是中國」,台灣是像新加坡一樣的自由民主國家(因緬甸人非常嚮往新加坡),藉此區分台商與中資企業,無非是擔心有一天,緬甸發生排華運動時,不要被當成中資企業。

225晚上軍警團團包圍社區。照片來源:Myanmar Now
225晚上軍警團團包圍社區。照片來源:Myanmar Now

225晚上軍警團團包圍社區。照片來源:Myanmar Now

人力與土地,阻礙了台商的返鄉路

值此風聲鶴唳之際,幾乎所有受訪緬甸台商都不願意曝光,深怕得罪軍政府,也恰恰點出台商在海外的艱辛處境。

為何散落海外的企業家縱有滿腹委屈,也沒有回台設廠的打算?說穿了,這正是台商逐水草(人力、土地)而居的「游牧民族」宿命。

一位不具名的上市櫃公司老闆說,業界都很努力創新轉型,以製鞋、成衣業為例,台商已是知名品牌的主要供應商,但這種產業無法完全自動化生產,尤其是少量多樣的客製化訂單,車縫等工序,還是要靠大批人力。

但放眼台灣,工業用地寸土寸金,本勞、外勞薪資不脫鉤,聘僱外勞比例還嚴格受限。人力與土地,阻礙了台商的返鄉路。

在緬甸經營飯店、建築、文具業30年的林治民為中小企業發聲。他說,沒有台商不想轉型,只要有機會,誰都想擺脫代工的宿命。但許多製造業的生計都掌控在品牌商手裡,買主不僅要求代工廠要到各國設據點以分散風險,連利潤都被限縮的死死的,但台商現已是全球第一大的代工業者,也沒有放棄的道理啊。

數十年來,台商的投資腳步從中國大陸轉移至印尼、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地,也逐漸延伸至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非洲一帶,但大多數仍集中在東協一帶,主要涉及原物料的運送時程。

以達新的海外工廠為例,很多材料、零配件都要從台灣進口,東南亞各國約莫是一星期的船運期,緬甸得透過新加坡轉運,時間拉長至三星期,但仍在業者勉強接受的範圍,一旦拉到印度、非洲等地,就會影響到生產與交貨期。

225晚上里民跪地向軍警抗議拔掉民選里長。照片來源:Myanmar Now
225晚上里民跪地向軍警抗議拔掉民選里長。照片來源:Myanmar Now

225晚上里民跪地向軍警抗議拔掉民選里長。照片來源:Myanmar Now

世界地圖插滿台商旗幟,下一步要往哪裡去?

長久以來,弱國無外交,兩岸的緊張關係,讓台商的國際處境更為艱辛。如遇到越南排華運動或緬甸政變,只能憑本事「靠自己了」。多數台商都謹記不涉入政治,儘量融入當地社會、從事公益活動,提升台資企業形象,以贏得當地人認同。

緬甸台商林治民說,台企已非過去國人印象中的高汙染,不管是在大陸、越南或緬甸的工廠,都被要求符合國際的環保標準。製造業回台並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主要還是找不到足夠的工人與土地。

只要這兩個問題無解,不要說傳產回不去台灣,科技業也難以返鄉設廠。

眼看全球地圖上,具備生產條件的基地都插滿台企的旗幟,下一步還能往哪裡去?一位上市櫃公司老闆在受訪過程中,重複說了不下十遍,「不是我們不想回台灣,我們是有家歸不得,只能想辦法突圍,走一步算一步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