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的慧星之約

以歷史記錄來看,人一生中能遇到明亮慧星來訪的次數不會太多。我活了一把年紀,記憶中有過幾次慧星靠近地球,但因為各種原因,全部都錯過了。這次聽說又有慧星出現,而且只要用一般望遠鏡就可看見,就下定決心要赴此慧星之約。

這個慧星編號是C/2020 F3,以最先探測到它的太空望遠鏡 NEOWISE 命名。就台灣來說,七月中前適合在日出前向東北方觀看,七月中後則是在日落後向西北方觀看。

七月上旬一個週六,掙扎著半夜三點起床,四點去到北濱公路旁的一個停車場,已有三、四組人在那裡等待。前方海平線上漁火點點,曙光將出未出。因為從未見過慧星,也不知亮度如何,即使有手機內的星圖應用程式,對應到實際的天空,確切觀看方向仍不很清楚。手忙腳亂一陣子後,終於在望遠鏡中看到一個模糊的光痕,和其它星星的光點很不同,於是開始照相。我們沒有單反相機,只有一台較適合低光源的類單相機,經過反覆試驗各種參數設定總算是拍到了。在以下相片中可能需要稍微用些眼力才能看到慧星位在最亮漁火的左斜上方。

將照片裁切放大後慧星較為清晰一些。

當天可觀看時間其實不長,大概過了4:30天色就亮到看不見慧星了。難得那麼早起到海邊,當然要等到日出,拍幾張照片再離開。

對我來說早起是辛苦的掙扎,因此一次就够了,接下來就等七月中日落以後的機會。為了方便朝向西北方看,我們選擇的是位於新北市八里林口交界的南灣頭海濱步道,那裡平常較少人去,附近也較少光害。第一天去天氣不錯,但有些低雲,趁著慧星在黑白雲縫中露面時搶拍了些照片。

第二天再去,雖然夕陽很美,但逐漸地有一大片烏雲移過來,只好無功而返。

休息了一天,第四天第三次去時低雲還是不少,只能趁著慧星落到雲下前先拍,但當時夕陽仍在,天空比較亮。

第五天第四次去想說換個場地,就改到八里的左岸公園,往淡水河出海口看去也是西北向。這天拍的相片中比較能看清楚慧尾,但該地光害相對較強,還是有點影響。照片右上方有北斗七星的六顆星,用於當作尋找慧星的起點頗為方便。

第六天的天氣看來最好,我們決定沿著北海岸公路找尋角度好又少光害的觀賞點。我們提前出發,先到金山清水濕地去賞牡丹蓮,在黃昏的柔光下,本來就很美的蓮花隨便拍都漂亮。

之後繼續向西到了白沙灣旁的一間咖啡店停留,發現這裡的觀賞條件不錯,而且他們七點打烊,晚上會關閉燈光,正符合我們的需求。走到咖啡店後方面海的區域,向左前方望去,落日和晚霞美得令人讚嘆。

往右前方望去,遠處有台灣最北的富貴角燈塔。從黃昏到入夜,燈塔的燈光亮起,指引船舶的航行。

天氣好且雲少,拍起慧星容易多了,即使日落後的霞光仍在,慧星也早早就現身。以下照片中左下方不是滿月,而是上弦月在長時間曝光後的樣子。

同樣的時間,甚至以一台有點舊的中階手機都可以隱約地拍到慧星。

到了更晚些,拍攝到本文標題底下的首圖,以我們的相機這應該就是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了。不過還可以有點小變化,比如說加上飛機的航跡。

在這段期間,網路上流傳許多關於這個慧星的美照。當然每張照片背後代表的可能是長時間的預備等待,辛苦的地點安排,或昂貴的攝影設備。就我們而言,過程就是享受及學習,成果盡力而為即可。另外,說到網路美照,有張照片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它是由一位加拿大極光愛好者 Donna Lach 所拍的。在一張照片中集合了這個慧星、一顆流星、極光及一種近年才受注意的大氣現象 STEVE (Strong Thermal Emission Velocity Enhancement)。除了畫面很美又罕見外,它打破了我一直認為七月份在北半球不可能看見極光的錯誤認知。這也算這個慧星讓我長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