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德效應 為何不容小覷

伍華德效應 為何不容小覷

伍華德效應為何不容小覷。(夏明珠專題報導)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的新書(恐懼:川普入主白宮),開啟了美國總統川普,與為政治醜聞調查報導豎立了最高標竿的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之間的戰爭,BBC形容,這是美國三軍統帥與首屈一指的歷史作家之間的一場信用比拚,結果將取決於美國人認為誰說的話比較可信。

伍華德當年靠著一支筆,扳倒了一個美國總統,水門案讓不知道多少對新聞工作懷抱熱情的生力軍,對這份工作,產生想像,幻想自己能成為下一個伍華德,有一天被人約到某個地下停車場,得到另外一個深喉嚨交付的足以動搖國本的秘密情資,再拉倒一個違法濫權的總統。

不過,伍華德受人敬重,不只是因為他在記者的崗位上,傑出的表現,而是他在成名之後,面對名利,未曾迷失,他始終堅持追求真相的初衷。

雖然他的書,主題經常很聳動,但是出發點從來與聳動無關,他在挖掘事實的方法上,近乎潔癖的吹毛求疵,經常會讓文字流於枯燥,不過這也恰恰凸顯他對真相的要求,他的勤勉、嚴謹,對記者操守的堅持,為新聞工作豎立了很高的標竿。

伍華德過去以總統為主題的著作,許多也都相當枯燥,像是寫柯林頓的書,他既不聚焦柯林頓與白宮實習生李文斯基的緋聞,也不關注彈劾,而著重在討論預算赤字,社會福利以及醫療保險改革等問題。對歐巴馬也一樣,他不談大家可能比較有興趣的軟性議題,而是探討他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決策上的功過以及財政結構調整。他受人敬重的原因之一,是他只針對攸關國家利益,社會福祉的嚴肅、卻往往不討好的議題。

他也不是只關注白宮,在寫尼克森的兩本暢銷書之後,他接著寫的是研究美國司法秘辛的最高法院兄弟們,1987年出版的(面紗:中情局的祕密戰爭),挖掘CIA的內幕,(指揮官)一書聚焦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國防部策劃沙漠風暴地面行動的過程。他替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寫的傳記,揭露聯準會不為人知的世界。

雖然他被視為華府最權威的內幕挖掘者,他也某種程度上維持超脫,不讓自己被寫作拉扯,而陷入口舌之爭,他在五年前開設的推特帳戶,到目前為止,發文還不到一百則。

他的書裡面,最吸引人的章句,通常都出自有力消息人士之口。他不經修改的呈現,寫川普的這一本也一樣,川普主政的白宮,像瘋人院,川普如同白癡,這是白宮幕僚長凱利說的。國防部長馬蒂斯形容川普幼稚不堪,像個十歲小孩,凱利和馬蒂斯都否認自己說過這些,不過要和美國最受敬重與最被信任的新聞人比信用,贏的難度有點高。

伍華德的研究做的很透徹,他消息靈通,查證也毫不馬虎,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會被當成史實保存。

早在總統圖書館開始做口述歷史這件事以前,他就已經是那些曾經參與過歷史的關鍵人物,樂於分享想法的對象。已經過世的名記者和專欄作家希欽斯曾諷刺伍華德,說他活像是權貴的速記員,不過也正是因為伍華德總是能掌握到第一手的東西,才讓他的效應,那麼難以被忽視,他的書,才能成為實至名歸的新聞事件。

不過華盛頓的新聞編輯台充滿著立志要成為下一個伍華德的人,也產生了一個不良的效應。因為太想要扳倒總統,可能會有記者把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小題大作。許多原本只能算是二級或是三級的醜聞,被大肆炒作。柯林頓時期的白水案,就是個例子。

水門案之後,Gate、門這個字成為語綴,它被加在事件的後面,成為政治醜聞的代名詞,不過它也遭到過度濫用,結果就是加深政黨之間的猜忌,讓政治變得愈來愈醜惡。

還好伍華德沒有淪陷,這位參與過歷史締造的記者,自成一派,成為華盛頓歷史寫作的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