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教授的告白:不了解新媒體,又沒勇氣重當學生… 線上學習如何解決困境?

隨著科技發展,「長命百歲」越發成為能達到的事實,生活也受到全方位衝擊與影響,生命歷程將不再依循傳統模式:就學、工作、退休,而是延伸出多條路徑。提出前瞻性觀察的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撰寫《長壽新人生》一書,描繪人如何藉由學習發展多元觸角,創造嶄新樣貌。

猶記得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ETC)出現,傳統人工收費亭被拆除、收費員失業或轉職,似是正式宣告機器取代高重複性工作的時代已然來臨,也讓人深刻感受科技帶來的危機與衝擊;其中,轉化危機的解方為「終生學習」,可正面迎接變化迅速的世代。

對此,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回憶,曾有一次至世新大學演講,一名教授特別當面感謝他創辦線上學習平台,因為過去教授學的是傳統媒體行銷方法,但如今學生卻更需要了解抖音、短影音等新興模式,幸好透過線上學習平台,讓他得以突破角色、年齡的尷尬,不必再坐回課堂中,就能重拾學生身分,並將新媒體與自身專業理論結合,再授課給自己的學生,教學相長。

「我聽的時候淚流滿面。」江前緯下意識摀著胸口,那份衝擊彷彿還歷歷在目。他意識到原來學習仍然有許多有形、無形的限制,有些人能夠不在意他人眼光重返校園,但有些人因為某些標籤無法邁開腳步,教育科技的創新,讓他們有機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

江前緯表示,科技改變了食、衣、住、行、樂,唯獨教育型態屹立不搖,直到疫情讓其發生改變,「這只是行為轉變的開始」他大膽預言。教育科技除了突破年齡、身分、性別等各種標籤限制,江前緯還有更終極的期待:不再是一位老師用同一套方法,同時教導底下幾十位學生,而是能夠根據孩子的興趣所長、學習習慣,給予學習教材與建議;同時不再以科目、分數為評價標準,能夠更多元化看見表達、領導等個人特質。

至於有學校老師擔憂,科技會取代實體課程,江前緯指出,「線上永遠無法取代線下,會各自發展或越來越混和。」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質,機器無法取代,當運用AI替人完成高重複性的作業,老師就能花更多時間、精力在道德培養、創意思考、團體營造等更有價值的層面,讓人機共同協作。

不過,線上學習也有待克服的問題,江前緯還觀察到哪些講師、學生的痛點?又該如何解決?更多內容請鎖定Podcast《Today來讀冊》的精彩訪談!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長壽新人生》

書


更多今周刊文章
付租金是把錢丟進水裡?醫學院小夫妻賠幾十萬賣房啟示:不要在該租屋時卻堅持買房
40歲的陷阱「拚命工作的人更容易對人生後悔」!從1萬個中高階主管經驗談,看見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