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劣混充茶現原形! 茶改場技轉獨門技術揪真相

進口茶混充不法謀利大,行政院食安辧公室列為誇部會聯合稽查重點。(圖:張佳琪攝)
進口茶混充不法謀利大,行政院食安辧公室列為誇部會聯合稽查重點。(圖:張佳琪攝)

南投地檢署最近查獲業者購買越南茶葉包裝為台灣茶葉,以網路銷售謀取不利益,使得越南茶混充台灣茶銷售的老問題再度浮上檯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近日剛剛將鑑別茶葉產地的DNA分子鑑定技術、多重元素檢驗分析技術,技轉給SGS,目的是方便茶農、茶商以及消費者進行品種確認,釐清疑慮。

南投地檢署最近查獲的進口茶混充或偽標國產茶案件,是歐姓業者購買越南茶葉,包裝為大禹嶺、梨山、天池、杉林溪、阿里山等地的茶葉,透過網路平台銷售。買到這些茶葉的消費者其實購買的是越南茶,由於越南茶與台灣茶兩者價格差距大,業者不法謀利觸法,被依販賣虛偽標記商品、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等罪起訴。

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指出,茶葉由112年起納入溯源體系管理後,成為跨部會聯合稽查行動的重點,食安辦兩年前開始啟動跨部會稽查,接連破獲大案,甚至曾經查到不法金額數億元的洗產地與參偽案件。他指出,上游的種茶到製茶階段由農委會配合查核,累計兩年多以來,食安辦聯合稽查破獲的案件約有20案。

茶葉的溯源標章今年正式啟動強制實施,銷售的如果是台灣茶,百分之百不能混充,且須有溯源機制並張貼標章,以利稽查茶葉的來源、數量等。許輔說,即便消費者是由網路購買茶葉,賣家也必須遵守規定,如果賣家寄來的台灣茶沒有標章,就符合檢舉要求,消費者可以隨時檢舉。

農委會茶改場開發的茶葉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可以精準判別茶葉生產國,是目前判別境外茶最重要檢驗方法。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茶改場雖有DNA分子鑑定技術可判別境外茶,但是台灣的茶樹品種大部分為青心烏龍與臺茶12號(金萱),早年曾有茶商引進至東南亞例如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等國家種植生產,且製茶方式也與國內相同,這類「台式烏龍茶」的茶樹品種因與國產茶樹相同,無法從茶樹品種DNA分子鑑定技術有效區別原產地,須透過多重元素檢驗鑑別。

考量民間對於茶葉鑑別的需求,茶改場剛完成技轉工作,將茶葉的DNA分子鑑定技術以及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技轉給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如此一來,一般市售茶樹不管是要確認它的植物品種權,或者釐清茶葉是否混充,就有較為便捷的管道可送驗,可以協助茶農、茶苗商、茶商以及一般民眾釐清疑慮,也有助於減少進口茶混充亂象。(張佳琪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好市多含農藥乾酪 今年銷台4.8噸恐下肚
抹茶粉過期半年 團購名店蝴蝶酥2萬片回收
筆芯、鈕扣跑飯裡!國小營養午餐頻出包 北市教育局開罰
小心吃到假鱈魚 消基會查品名驚見不實標示
北市營養午餐狂出包惹議!教育局將加重罰則、落實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