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科系不該補貼也不該存在?從外部利益的正確對策看學費補貼爭議

最近有總統參選人主張提高對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以降低它低於對公立大學之補助的差距,結果有其他參選人指責這是大撒幣。(照片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提供)

大學學費該高或低,一直是台灣爭論不休的問題。而要高要低主要是由政府要補助多少而定,政府對不同大學和不同科系的補貼要不要有多少差異也是另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最近有總統參選人主張提高對私立大學學費的補助,以降低它低於對公立大學之補助的差距,結果有其他參選人指責這是大撒幣,但批評者的同黨人士則喊出公立大學全部免費的更大撒幣。也有人在台大學生交流板批評提高對私立學校學費的補助是在幫助私立廢物。另外也有參選人主張畢業生薪水較低的那些科系應該停止招生,也就是不只不補貼其學費,甚至禁止它們存在。

社會精英有這樣不同的意見,以及對成績或薪資較低的學生及科系之教育的鄙視,顯示很多人並不瞭解教育和政府要補貼教育的道理。

教育主要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品質和能力,而使他們能為自己和社會產生更高的收益,能使他們的天賦和理想能更充分發展,也使社會更為公平和幸福。

有關學費和政府補貼的很多爭議似乎只注意到受教育者為自己和社會產生收益的能力,但即使只看教育在這方面的效果,高材生或公立大學該得到較高補貼,甚至不該補貼私立大學學生的主張,都不見得正確。以常用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來討論這個問題,也可能會有偏誤。

必要的補貼金額不見得隨外部或社會利益提高

一項活動例如生產或教育會使全社會獲益的效果是其社會利益(Social benefit),其中會由行為者得到的部分是私人利益(Private benefit),而社會利益高於私人利益的部分則是外部利益(External benefit)。

經濟學上政府要對某些行為提供補貼的理由,就是該行為會產生正的外部利益,也就是行為人沒能得到其行為對社會的全部貢獻,因而他可能不願意盡全力來做這件事。

假設某項活動可帶給社會十萬元利益,而行為人只能得到三萬元收益,卻要花四萬元的成本,則行為人就不願做這對社會而言值得做的事。但若政府給予兩萬元的補貼,則行為人得到的總收入五萬元大於成本,因此願意去做,整個社會也就能得到十萬元的利益或六萬元的淨利益。所以有外部利益的行為常值得政府給予補貼。

但政府該補貼多少卻較有爭議,以這個例子而言,只要補貼超過一萬元,也就是只要讓行為人的收益加補貼高於成本,他就願意去做這件事。換言之,必要的補貼其實只決定於私人成本高過私人收益的金額,社會利益和外部利益再怎麼提高也不必再提高補貼的金額。

公立大學和熱門科系若私人利益較高反而更不需政府補貼

這也就是說,即使假設公立大學的學生能產生較高的社會利益和外部利益,他們也不見得該得到較高的補貼。如果公立大學和某些熱門科系的文憑可讓畢業生得到較高的私人收入,必須給他們的補貼應該反而比較少。某些熱門科系國內招生人數有限時,不少人願意花高很多的成本到波蘭、格拉那達或其他國家取得學位的現象就是明證。

這樣的結論或許會使某些習慣於現狀,即把公立大學得到較高補貼當成理所當然的人士和學生跳腳。但在他們開罵之前,請他們先想想上述推論有什麼不妥之處,或者有什麼其他理由可以主張對公立大學學生做較高的補貼。答案當然是有,但那些情況可能不像上述推論那樣符合現況。

經費變充裕時政府補貼範圍可以擴大

上述推論其實暗中假設政府有能力補貼所有值得補貼的學生。如果政府能用來補貼的經費有限,例如只能補貼一個人,那麼似乎就該補貼那個可以因得到補助而增加最大社會利益的學生。假設每個學生所需的補助金額都相同,則政府應該把有限的經費優先補助能增加較高社會利益的那批學生,唸大學的社會利益較低的學生就不予補助。

這是政府過去偏向補助成績較好的學生以及部分被視為重要學門的可能理由之一。換言之,若假設公立大學學生較可能提高的社會利益,過去著重補助公立大學生生是有道理的。

但依這道理,隨著政府經費逐漸增加,現在政府補助的範圍也應該逐漸擴大,所以提高對私立大學學生之補助是正確的方向。而經濟學的道理也可證明,若經費有限而每個人所需的補貼金額不同,每元補貼所能產生之社會利益的大小才是分配補貼的標準,不是看那個人的社會利益或外部利益的大小,所以公立大學學生即使可能產生更高社會利益或外部利益,若其所需補貼金額較高,也不一定更值得補貼。

低薪科系不見得不該補貼甚至不該存在

上述推論也假設唸大學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相同,而且小於社會利益。如果社會成本高於社會利益,則由社會總收益或效率的觀點,這個大學根本不該唸,當然也不該補貼。有些反對補貼私立大學生及反對低薪科系的人或許就是依這樣想法否定唸私立大學和低薪科系的價值。

但低薪只是低私人薪資收入,受教育者仍可能有更有修養、更能幫助別人及社會、和生活更快樂等等私人和社會利益(陳博志,2011),我們不能把低薪資當成低社會利益。雖然有些私立大學甚至公立大學的科系或學生確實也可能無法為社會增加價值,政府和社會原則上應該把他們找出來而加以改進,或者不予以補貼。

但在未能把他們區分出來時,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主張全部學生不給補貼。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只要有夠高比例的學生可能增加社會的價值即值得全面補貼。

此外,從全社會的利益來看,一個人只要唸大學的社會利益大於社會成本就值得讓他唸,低薪科系只是私人利益低,社會利益不一定低,很多純理論科系就是這樣。而低薪的人若不受此教育時薪資和社會價值會低很多,也值得助他們得到這教育。對各種障礙者的教育就是明顯的例子。

政府應多協助偏遠地區人民及窮人

唸大學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不同的現象也很值得重視,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窮人及偏遠地區人民私人成本偏高的問題。

窮人要借錢來唸大學,但他們常常不易借到而使資金成本偏高。1950年代我大哥要唸大學時,我父母是把我家唯一的房子賣掉來取得學費。

學貸政策就是要降低窮人的資金成本,但仍無法消除成本的差異。偏鄉學生到都市唸大學時,比都市居民多了租房等等生活成本,也不能幫忙照顧家裏的田園、小生意、以及家人,所以唸大學的成本也較高。所以我曾主張非在大都市的大學應該優先錄取當地的學生以降低他們的求學成本(陳博志,2016)。

而在我們長期的教育和考試制度下,有錢的都市人在公立大學中佔有較高的比重,政府若偏重補助公立大學,窮人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機會也會相對被抑低,因而不見得是最有效率的補貼方法。

提高私校補貼可能有助分配公平

除了效率或提高總利益之外,國家政策也應該注意分配的公平及平均化,而教育是讓每個人的能力可以更公平充分發揮,使貧窮階層可以翻轉,以及使人民的品質修養更為一致的重要手段。從這個目標來看,對社會弱勢者的教育補貼比對強勢者更為重要。因此如果目前強勢者較集中在公立大學,把對私立大學的補貼提高到更接近公立大學也可能是合理的。

由上述分析看來,對大學學費的補貼現在並不必獨厚公立大學生,甚至不必獨厚那些似乎可產生較高社會利益的學生。但過去習慣和經濟分析養成的兩個觀念,可能使人們誤以為公立大學或社會利益較高的學門應得到較高的補貼。

把過去對公立大學的補貼當成是好成績的獎金並不正確

過去因經費有限而著重補貼公立大學的做法,也就是以考試競賽來決定那些人能得到較多補貼的方法,使補貼變成像一種好成績的獎金。如今因經費充裕且唸大學變成更為必要而要擴大補貼範圍,在舊觀念下習慣獎金制度和拿獎金的人心理難免覺得不習慣,甚至覺得新做法是錯的,本來要獎勵好學生,現在怎麼可變成人人有獎。

但依前述道理,如果經費夠,社會利益也高於社會成本,政府補貼的條件應是私人成本高於私人利益,而和社會利益、外部利益、以及當事人能力的高低無關。補貼是依學理所需的政策,不是比賽的獎金。如果瞭解這道理就不會排斥對私立大學和低薪科系學生之補貼。

經濟學常用的分析方法讓人誤以為補貼金額要等於外部利益

另一個把補貼金額和外部利益掛勾的觀念和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有關。簡單地說,本文的分析指出,唸大學是一個要或不要,零或一的簡單不連續選擇,只要私人利益大於成本就去唸,否則就不唸,政府補貼金額只需跨過門檻而讓社會利益高於社會成本的人能去唸大學,社會利益或外部利益更高也不必提高補貼。

但經濟分析卻常用零到一之間也可以選擇的連續分析法,以致經濟學中對補貼的分析常使補貼金額和外部利益的大小掛勾。用這複雜方法的結論去想,就會以為外部利益愈大就要給愈大的補貼。這是經濟分析方法的問題,對經濟分析方法沒興趣的讀者可以略去不看以下的討論。

圖1是經濟學分析外部性問題時常用的方法。以某產品的生產為例來說明,假設MC是產品的私人邊際成本,也假設等於社會邊際成本,MPB和MSB分別是私人可得到及全社會能得到的邊際利益。如果政府沒補貼,私人為求私人利益極大,將生產到Q0 。但從Q0 再增加產量的話,因為MC仍低於MSB,所以社會的淨利益會增加。因此政府應該鼓勵增產到Q1 ,邊際成本才會等於邊際社會利益而不值得再增產。

至於鼓勵的方法,通常就是每單位產量給予AB這麼多的補貼,使補貼後的私人邊際收益曲線SMPB在A點和社會邊際收益(MSB)相交,廠商就會選擇在Q1 生產。這裏可看到AB愈長,也就是社會邊際收益(MSB)高於私人邊際收益(MPB)愈多,補貼的金額就須愈高。補貼AB也就是把外部利益內部化讓廠商得到,就像在污染問題藉課稅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一樣,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愈大,就要課愈高的稅。因此習慣於這種分析的人可能會覺得外部利益愈大的學生就該得到愈大的補貼。

看似不重要的假設也可能使經濟分析的結論大幅改變

但這種分析中要把全部外部利益都內部化或都變成補貼的原因,是分析中的選擇是連續性的,當事人可以選擇任何產量來生產,補貼較少時他的生產就會少於Q1 而沒能達到最大的社會福利。而唸大學的選擇通常卻只有唸和不唸兩種不連續的選擇,所以結論會不相同。

實際上若學生只有唸或不唸的選擇,而不能選擇唸1/21/3 、或1/4 ,則其決策應是本文之前說明的方式,而不是圖1的方式,因此必要的補貼金額只決定於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的差異,即補貼只要能讓他願意唸就好而和外部利益的大小無關,他一唸就是要全部唸,不因補貼小於外部利益而唸一半。這例子提醒運用經濟學的人,即使看起來合理或很習慣的假設,以及很精緻的分析方法,也可能因為某項假設的改變,而造成很大的偏差。

本文只有唸或不唸大學兩種選擇的假設也可能影響結論,實際上還有唸那個大學那種科系的選擇。把這選擇考慮進來,唸某個科系的私人利益就可能影響唸別的科系的機會成本或私人成本,因此其他機會之私人利益的大小也將影響要吸引人唸特定學校和科系所需的補貼金額。提高私立大學學費補貼也會減少學生去唸公立但較不如意的科系之意願。而潛在學生有較多其他高收入之機會的科系,也可能需要較高的補貼來吸引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去想想。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惡意軟體已滲透美國基礎設施 意圖延緩美軍介入台海衝突
基隆保障義交權益 謝國樑頒贈110組「微型攝影機」盼攜手維護路口行車安全
多元價值下年輕族群反而更不快樂....精神科醫師分析背後三原因

看更多相關新聞
流沙中年 在貧窮線掙扎 退休無期
斜槓人生…辭職當網紅 翻身有幾人
學者觀點/產業升級獲利 才有「好薪情」
本周五拍板 工資連8漲 民團籲時薪、月薪脫鉤
「未來會想結婚生小孩嗎」?他見民調驚呆:沒人發現這是國安危機嗎

◤抗通膨首選 小資煉金術◢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挑這款
鎮金店x蔡詩芸 最具個性聯名金飾
日韓劇女主角最愛 鉑金首飾7折起
絕美鑽飾 限時下殺22折起
蘇菲亞時尚輕珠寶 小資族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