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注意 頸椎病變會出現這3類症狀

人類在450萬年前演化為可以直立行走的動物後,就註定了頸椎要扮演身體最「吃重」的角色;但直到上網手機的問巿後,頸椎更進入一個有史以來最操勞的時代,不分上班休息、不分晝夜白天、不分讀書玩樂…,頭少有抬起、脖子一刻不得閒。

台大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梁蕙雯及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外科兼任助理教授王達明接受《好健康》雜誌訪問時表示,雖然老化才是頸椎病變最主要的原因,但長時間的姿勢不當是否會促使老化提早?目前雖無法證明,但確定的是會增加頸部疼痛的機會。

人的頸椎共有7節,是活動度最高、彎曲度最大的一段脊椎,它具有支撐頭部重量、讓頭部活動自如和保護脊椎神經等3大功能。人體中,頸椎和活動量也很大的腰椎,是最容易老化和發生病變的脊椎。

在人體解剖姿勢中,頸椎往前凸,呈現「C」型,當頸部維持正中姿勢,視線往正前方時,頸椎負荷最小。低頭使用手機,是和頸椎呈完全反方向的姿勢,讓頭部的重力完全落在頸椎上,頸部後方的肌肉也跟著牽動,長此以往,頸椎過度使用、容易酸痛,便是一個頸椎受傷害的警訊。

每節脊椎和脊椎之間,是由纖維軟骨組織所構成的椎間盤來連結,這種軟骨組織一旦損害,不一定能夠完整修復,損傷會逐漸累積,所以使用愈久、愈多,就愈容易老化。一般認為,人類從青少年以後,脊椎就漸漸邁向老化。

所以,頸脊只能靠保養來「延緩」老化。可是,進入資訊時代的現代人,生活形態不僅談不上保養,長期使用電腦、手機,讓頭部長時間維持在一個不自然又不放鬆的姿勢下,讓頸脊過勞,反而是加速老化。

臨床發現50歲以後是頸椎病變就醫的主要族群,多數電腦族和低頭族是年輕人,有些可能因為症狀輕微而未就醫,有些就醫診斷為肌肉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他們將來是否會引發頸椎病變,值得追蹤探討。

由於椎間盤是一個低氧的環境,所以最容易「失養」,也就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不佳,最先會缺氧而未獲得足夠養份滋養的地方就是椎間盤。因此,除了長期姿勢不當外,有吸菸習慣的人,也是頸椎、腰椎病變的高危險群。

頸椎的神經上連大腦、下通四肢,一旦頸椎出現病變,症狀也可能反應在全身各部位,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脖子及肩胛骨痠痛、睡眠不好、睡覺會挑枕頭,嚴重的還會手臂刺痛、麻木、上臂無法舉起,甚至會雙腳無力、走路不穩、小便困難等。

出現上述症狀,若適度休息也無法緩解和改善,即應立即就醫檢查。一般頸椎病變有三大類:

一、 單純疼痛。這種情形僅止於頸椎關節的肌肉受傷、未出現脊髓神經壓迫,這類狀況會時好時壞,一般接受復健、視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就能消除疼痛。

二、 手部神經根刺痛、麻木。這種情形是神經已受傷、但多半只傷到周邊的神經,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復健等,即會進步和改善。

三、 脊髓壓迫、手腳無力。這是最嚴重的程度,病情一定會持續惡化,往往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如果壓迫狀況惡化到一定程度,即使進行手術,某些神經傷害是無法回復,所幸這類個案僅佔所有病人一成左右。

若為頸椎病變患者,要以神經電學、核磁共振檢查配合臨床症狀來確定病變部位,一般會先進行藥物、復健、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數個月都無效,再評估手術矯治。

病變的位置若在前頸椎,可將病變或突起的椎間盤切除後,進行骨融合固定手術、置換人工椎間盤或做減壓手術。若病變位置在頸脊後,則可做脊弓切除手術。

動了頸椎手術後,視狀況要戴上1到6個月的頸圈,目的在讓頸椎不要活動、讓骨頭快點癒合。但並非所有症狀都會在術後全部消除,有些神經症狀如手麻等,術後可能無法百分百恢復,不過大部分病程不會繼續進展,也不會影響生活功能。

延伸閱讀:低頭族SOS 小心頸椎病變找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