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骨密成國民健康殺手

台灣慢性病之王「三高一低」,其中「低」即是「低骨密」,骨密度過低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指出,一旦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留下的併發症是完全無法補救的;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建議在還沒發生骨折之前,先行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加以預防骨折的發生。若家中長輩若出現「駝、矮、痛」,如身高縮水四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症狀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症」,並趕緊帶長輩就醫治療。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推估台灣將在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二○二四年公告之《亞太地區骨質疏鬆症長期接續治療共識》指出,骨質疏鬆症將增加脆弱性骨折風險,據調查顯示,亞太地區此類骨折的負擔尤其嚴重,預測顯示髖部骨折人數將顯著增加,從二○一八年的 一一二萬四○六○例增加到二○五○年的 二五六萬三四八八例;在台灣,根據統計調查,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發生一次以上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女性佔十九‧八%,男性則佔十二‧五%,而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三○%,足以見得骨質疏鬆症更為台灣全民健康未來高度隱憂。

大多數患者直到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鬆。然而,骨鬆性骨折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除了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林松彥醫師表示,一旦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留下的併發症是完全無法補救的,「即便擁有再高深的手術技術,但面對骨質疏鬆性骨折,也沒辦法達到穩定的固定,這些患者無法早期康復、活動,進而發生無法補救後遺症及併發症。」

「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就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鬆。林松彥醫師提到,目前全台各醫學中心及部分醫院診所皆有DXA,民眾可於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官網查詢到「骨鬆友善機構分布圖」及「台灣DXA分布圖」,了解到何處可以洽詢施測DXA骨密度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