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利鑽研紅斑性狼瘡研究治療50年 免疫疾病的教父級專家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余家利,不只是國內免疫風濕疾病研究與治療的先驅,還是個多產作家。

沿著台大醫院舊館天井水池後方的中央走廊走到五東附近上樓,余家利的辦公室在4樓,已經出版的10多本小說,大多在這裡寫成。他說:「我1年可以寫2~3本書!」話語中帶著一點低調的驕傲,是你問他醫學專業成就一團謙虛氛圍裡,感覺不到的情緒。

儘管屆齡退休8年多了,余家利只要沒有忙其他事情,仍然經常來到醫院配給退休教授3人共用的這間辦公室,以筆名「神田健司」快筆寫出行醫經歷、科學研究、一雙寶貝女兒的成長,以及自己的青春故事。

赴日留學,走進免疫風濕學術競技場

出生在嘉義市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與中正路老家只隔一個街廓的公明路,就是嘉義市有名的「醫生街」。他說,「台灣人講工作營生的選擇時有句俗話,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家中長輩覺得當醫生是個好職業,醫生館聚集的公明路就在兒少的生活圈裡,自然而然對習醫因而有了嚮往。

嘉義中學畢業後,跟隨大哥腳步,也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大他兩歲的兄長,是皮膚科專家、高雄醫學院前校長余幸司。

余家利排行老二,在醫學院讀書時,台灣醫學教育還沒有風濕病學、免疫病學的講授。1973年畢業服完預官役,進入高醫內科當住院醫師,對自己日後的專長領域依仍是渾然無知。

那時大哥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推介他前來東大醫院「內科物理治療學教室」當研究生,「想著就要到日本留學,需要準備。」余家利說,1976年出發到東京之前,才開始去了解該教室所聚焦的風濕、免疫、過敏臨床免疫學研究,也自此鑽進免疫風濕的未知世界。

閃電結婚,自稱浪漫零分

當時時間精力都投入專業課程,余家利留日1年後放暑假返台,心思還全在日本的醫師執照考試和博士班入學考試。伯母做媒人介紹他與一位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小姐相親,爸媽很喜歡她,接著,「我就這樣閃電結婚了!」余家利提到自己根本沒談戀愛就結婚這件事,一直是家族親友間的談笑話題。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他們結婚的年代,台灣政府規定醫師的配偶不能立即跟著出國。所以余家利的閃婚妻子1年後才飛到東京,正式展開兩人的婚姻生活。東大的博士課程有機會到美國德州大學研究,所以1981年余家利攜家帶眷,轉往達拉斯西南醫學院研修。

如同余家利遇見免疫風濕疾病後,對之研究、教學、臨床治療的執著;他與相親後沒見幾次面就被「送作堆」的妻子,一路相互扶持牽手至今。讀他1人1本記錄兩個女兒長大的小說,感受到了他的滿滿父愛。用心經營美好家庭,讓人羨慕。

教學不藏私,同理心看待病患

對家人細心照顧,對學生也完全沒有保留。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有些老師給人權威感,余教授沒有。他思想很開闊,非常有創意,無私地把他所知的教給我們,學生獲益良多。」蔡長祐回憶1985年余家利剛由美國返台,到台北榮總服務,他當時是住院醫師第3年,從那時開始,跟著余教授研究紅斑性狼瘡。自嘆:「我們這些做學生的,許多點子都不如老師創新。」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余家利的第1本書《免疫風濕病房》是還沒退休前寫成的,以虛構人名、醫院的小說體,描寫以20種不同樣貌表現,沈重、悲傷的免疫風濕疾病真實案例。書中反映患者與家屬的痛苦、徬徨,醫者全力醫治卻要面臨傷心結局的無奈。

余幸司在弟弟出版這第1本書時提到,余家利從小就有悲天憫人的愛心與強烈的正義感;外表或許如他自述的「呆板無趣」,其實內心充熱情。同是免疫風濕專家的前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也形容他「滿腔熱血」,在古代肯定是羅賓漢。

不過現在問他當初成為作家的原因,他只是沉靜地回答,2006年有個團隊提議要到診間採訪,「我認為,只是在一旁看看、聽聽我和病患門診互動,只能觸及皮毛,無法真正理解免疫風濕疾病。」余家利表示,他因而產生「不如我自己寫出來」的想法。

鑽研50年,還是難懂百變女王「紅斑性狼瘡」

已經是紅斑性狼瘡研究與治療教父級人物,但余家利還是認為這「百變女王」很令人費解;「百變女王」,是研究紅斑性狼瘡將近50年的余家利,給這個疾病的稱號。就如他書裡呈現的,患者症狀表現各異,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瘤,或是併發血管炎,或是腎炎導致尿毒症,或是腰部、頸部橫斷性脊髓炎……等等。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我照顧一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卻以蛋白流失腸病變為初始表現。」腸道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回憶,這是自己首次接觸風濕免疫疾病。他為余家利最新一本書寫推薦序時說:「認識余家利教授是在我當第2年住院醫師的時候,」那時在腸胃科病房碰到的患者,他研究整理病程,投稿到台灣風濕病醫學會雜誌,主編正是余家利。

余家利在陽明醫學院和台北榮總服務近14年後,1998年被台大挖角過來。吳明賢推崇他對台大風濕免疫專科的成長茁壯,貢獻很大。

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疾病,不明原因令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組織與器官。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紅斑性狼瘡的起因,研判可能與基因和環境有關。然而,余家利說:「多年累積下來的病例研究發現,各個基因都出現過問題,因此,尚不能鎖定特定基因。」-「百變女王」至今依舊莫測高深。

管理狼瘡,病患是主角

做為台灣鑽研「嗜中性白血球」數十年的頂尖前輩,余家利探究「嗜中性白血球」免疫生理功能在各種疾病、特別是紅斑性狼瘡中的角色。他提醒:「莫名其妙發燒持續兩星期,就不是感染,要懷疑是自體免疫問題,提高警覺。」余家利也鼓勵免疫風濕疾病患者,現今藥物研發已有長足進步,能夠有效控制病情;要定期檢查,持續遵循醫囑服藥,「成功管理這個困難的慢性疾病,患者本人的角色往往比醫師更關鍵」。

【小檔案】

1948年生,現為高雄醫學院兼任客座教授,仍在醫者診所依預約看診。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西南醫學院研究。先在台北榮總、陽明醫學院任職,後轉台大醫院、台大醫學院。退休前擔任台大免疫風濕科主任。

更多《康健》年度好醫生精彩內容,點此查看

延伸閱讀:

紅斑性狼瘡會一身病?看懂紅斑性狼瘡原因、症狀、治療

國內團隊找出全身性紅斑狼瘡關鍵變異基因 老藥新用、平價更有效

增加免疫力飲食最佳7策略,免疫力下降4症狀自我檢測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