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32相80種好 慈眉善目永恆不變

當我們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透過相片、或是手機,來一解相思。只是,在沒有相機、手機的年代,人們只能透過畫像,或是雕像,表達思念之情。這也是促成,佛像出現的原因之一。

其實,佛陀在世時,是反對弟子為祂造像的。所以,早期佛教徒都用法輪、腳印,或是佛塔來緬懷佛陀。至於佛像的出現,則是因為人們,實在太尊敬佛陀了,卻因為沒有見過佛陀本尊。只能透過傳說、或是留下的經典,加以想像,再加上地域文化的不同,流傳下來的佛陀形象,也有著許多差異與風格。

輕薄的菩提葉脈畫,恭繪佛陀莊嚴法像,經過特殊加工程序,得以永久保存。

不只繪畫,還能用多種材質為佛造像。然而,佛像起源、和造型有無依據呢?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阿含經裡頭有這麼一個記載,佛陀祂曾經上升到忉利天去,為他的母親說法,那就三個月都不在人間,。」

元亨寺台北講堂監院 會常法師:「優填王的國王 因為思慕佛陀,所以他就用牛頭栴檀,就是上等的檀木刻了佛像,據說有五呎高這樣子。」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優填王這麼一做之後,另外一個嚴重的患者,波斯匿王也說,那我也來做一尊(佛像),我也來刻一尊(佛像),他選用的是紫磨金,可能是銅之類的,因為他認為說 佛陀的膚色,黃如天金 所以他就選紫磨金,來當材料 一樣(佛)像高五呎。」

只是,這種崇拜偶像的做法,卻不是佛陀本意。現今考古資料中並沒有任何佛像蹤跡,直到西元一世紀前後大乘佛教興起,正式進入造像時代。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這時候佛像看起來比較像希臘人,像以犍陀羅(風格)來講的話 像希臘人,因為它受希臘的影響,後來這個風格 也傳進來中土,跟著絲綢之路進來,所以我們在早年的中國佛像,你會看到 不管是在新疆 敦煌,甚至到山西的雲岡,你都可以看到像犍陀羅風格,像雲岡(石窟)的那一尊,主尊坐佛就很有犍陀羅的風格在。」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北魏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窟造像,至今被完好保存。到了唐代佛像造型更加氣勢雄偉、還徹底漢化,出現新的藝術結晶。

隨著佛法傳播,佛像也融入各地文化,例如藏傳佛教造像就反映了一種特殊性。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在青藏高原 獨立於世,但是它造像風格有受到漢地的影響,有喀什米爾影響,有印度本土的影響,甚至還有尼泊爾的風格,自己拉出一個造像體系出來,而且他們嚴格遵照,造像量度經來造立佛菩薩像,所以他的尺寸 他要怎麼畫,都有嚴格一部造像量度經在規定。」

不斷注入新養分,佛像有著各時代的人文表徵,卻沒有脫離慈悲與智慧的佛陀本懷。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因為佛陀有32相80隨形好,所以它基本上要具備這32相的特徵,例如說 他胸有卍字,手指修長等等之類,然後臉頰豐滿,對 沒錯,耳垂大認為說有福氣,也會把它放到造像裡頭。」

元亨寺台北講堂監院 會常法師:「它有潮流性,也有不同文化的審美觀,以後 佛像應該也還會再演變。」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高雄靜思堂走春 惜福市集人氣旺
靜思精舍遊客如織 小志工引導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