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的包材秘密 PFAS隱憂

我們在吃速食或鹽酥雞等油炸物時,經常會用到一種防油紙袋,而袋子裡面塗層會使用「PFAS」,因為防油防水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包裝材料、廚房鍋具、雨衣等等,但是PFAS不僅在環境中無法被自然分解,是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研究也發現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和胎兒發育等等都會造成影響。目前台灣跟著聯合國的規定公告列管4種PFAS物質,但是近日歐美和台灣的環團發布檢驗報告,發現部分食品包材出現未列管的PFAS,由於目前台灣並沒有訂定相關規定,因此並沒有違規疑慮,是否應該進一步限制和規範仍需要更多科學基礎。

包材PFAS物質 食安隱憂

2018年擴大限塑政策上路之後,替代使用的各種紙袋,國內一年銷量約6.4億個,各種紙容器則是一年約92億個,其中食品包材當中具有防油防水功能的特殊材質,卻恐怕潛藏無法確知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FAS,也就是全氟或多氟烷基物質。PFAS是由氟和碳所組成的化合物,種類超過1.2萬種,統稱為全氟或多氟烷基物質,進入人體後,PFAS產生的影響引發學界關注,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從2006年開始,觀察約790位年輕人,發現PFAS對人體可能產生多重影響。

化合物PFAS無法自然分解,會永續留在人體或環境中,因此屬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但因為防油、防水、耐高溫、防腐蝕等特性,廣泛應用在廚房鍋具、紙袋等民生產品和半導體、電池等等工業用途中。

隨機抽驗食品包材 含未知PFAS

PFAS的檢驗必須透過專業的實驗機構分析,但簡易的測試卻能輕易找出確定不含PFAS的食品包材,為了進行實測,採訪團隊跟著環保團體實際上街蒐集紙袋,街坊常見的小吃攤幾乎都可見紙袋的蹤影,而紙類如何做到防油防水,正是環團擔憂的癥結點。

油膩、有醬汁的食品經過特殊處理的紙袋包裝,方便食用和攜帶,不只出現在巷弄小吃,連鎖餐飲業也經常使用,透過簡易的油滴測試,可以找出不含PFAS的包裝材料,我們先將包裝材料盡可能攤平,準備一隻筆和沙拉油,用筆尖沾油之後,保持平穩讓油自然滴落在包裝紙上,紙材的表面經過防油處理,讓油滴呈現立體的珠狀,但是若要確認是否含有PFAS,得進一步送到專門機構檢測才能確知。

PFAS擴大規範 仍需科學證據

2024年環團隨機蒐集十幾種國內的食品包裝材料,送到捷克的實驗機構進行PFAS抽驗,這是由國際消除汙染物網絡IPEN組織發起的測試,總共17個國家參與,台灣送出的樣品中,最後有8樣進入檢驗,結果摩斯漢堡的紅豆派紙袋、Subway的餅乾紙袋、頂呱呱的薯條紙袋、7-11的Jolly Time微波爆米花、好市多的kirkland微波爆米花等等,總共7件含有未知的PFAS。台灣的樣品在IPEN檢測中,針對已知的58種PFAS含量,幾乎是微乎其微,但是仍測出58種以外的其他PFAS物質,但目前國內尚未針對這58種以外的PFAS物質制訂規範,因此並沒有違規疑慮,但是否應進一步限制和規範,仍需要更多科學基礎。

國內PFAS的管理規範是依據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公告列管PFOA、PFOS等4種PFAS,另外有147種預告即將列管,國內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表示,台灣均已同步列管,其規範與公約一致,後續亦持續關注公約規範,依據公約規定管理。不過在丹麥和美國部分州,政府針對食品包裝材料已經訂出較嚴格的PFAS限制,因此也出現強調不含PFAS的環保包裝,甚至在台灣也有業者超前部署,無塑無氟的紙張是從紙漿生產過程中,就經過不同的處理,再做成紙杯、紙盤、紙吸管等等,但是比起一般塑膠淋膜的紙餐具,成本還要多2到3成,目前以外銷歐美地區為主。環保永續的進程中,人類改善的步伐,仍跟不上環境中已然發生的改變,環境的變化不僅牽動其中的萬千生命和寸土寸地,最終也將回饋到人類身上,環保無非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我們與環境都將共同承擔。

台視新聞/蘇韋宣 吳青駿  責任編輯/朱紫筠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