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白袍之聽力師2】聽力損失會導致大腦退化 聽力師籲:學前兒童聽篩不可廢

從2010年政府推動新生兒全面聽力篩檢開始,篩檢率高達98-99%,兒童聽力問題已能夠提早被發現,並在黃金期內得到及早的治療。不過事實上,仍有許多聽力檢查上的漏洞上逮補救,聽力師呼籲,為防止「遲發性聽力受損」,學前兒童聽力篩檢不可廢,也希望未來能夠在成人的健檢中,加上聽力檢測的項目。

防「遲發性聽力受損」 學前聽篩不可少

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指出,自從新生兒聽力篩檢政策推動開始,他們就不斷宣導「1316」的原則,也就是滿1個月的時候完成聽力篩檢,3個月大之內完成確定診斷,之後1個月內可以做助聽輔具的介入,滿6個月大則進入聽語早期療育。「若符合這個原則,即使本身有聽障的孩子,成長到3歲時在語言的接收和表達上,都和聽力正常的同儕沒有太大分別。」

基金會有管理師協助聽力師做檢測,減少孩子哭鬧的情緒。圖/雅文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有管理師協助聽力師做檢測,減少孩子哭鬧的情緒。圖/雅文基金會提供

不過聽覺問題相當多元化,馬英娟說,有種聽力受損是「遲發性聽力受損」,也就是可能在嬰兒時期篩檢沒問題,大一點之後卻逐漸衰退,基金會接觸過不少案例,都是在較大的時候才發現聽力受損,再仔細詢問及檢查後後才發現是遲發性的聽力受損。

她指出,目前台灣有些縣市因為新生兒全面篩檢,取消了學前兒童聽力篩檢,是非常不妥的,因為這些遲發性的案例,許多時候要靠家長自己發現並不容易,因此她呼籲各縣市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恢復學前兒童聽力篩檢。

聽損影響大 建議45歲後每年做聽力檢查

有別於兒童因篩檢發現聽障的比例高,多數成人並不會意識到聽力問題,也不會主動做篩檢。「大家都低估了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施治渝說,聽力損失會對後續大腦的退化造成影響,也會造成社交上的疏離,甚至有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長者,跌倒機率比一般人來得更大,跟罹患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大的相關性。

聽力損失程度有分級,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能聽到15分貝以內是正常、15-25分貝是輕症、26-40分貝是輕度、40分貝以上是中度,以成人來說,而在30分貝的聽損,就要開始考慮要不要配戴助聽器了。施治渝表示,聽力是一個漸進衰弱的狀態,若不及時介入,只會越來越差,一但聽神經退化、語辯能力變差,屆時再戴助聽器幫助也是有限。

因此她建議,在一般45歲進入聽力聽損的時期開始,就要開始每年做聽力篩檢,也期待將聽力檢查納入免費篩檢的項目中,幫助民眾及早發現聽力問題。

一般民眾若是發現自己看電視或打電話音量要開的較往常大聲、反應比較慢就是注意自己是否有聽力衰退的情形,爸媽也要留意孩子對聲音的反應,施治渝也提供一個簡易的測聽力方式:將兩隻手指在耳朵旁搓動,若聽不到就已相當於中度的聽損,要及早就醫檢查。

聽力師幫助聽障民眾打開聲音的開關。圖/科林助聽器提供
聽力師幫助聽障民眾打開聲音的開關。圖/科林助聽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