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對電價有感、對用電無感的現代人嗎? ──實踐「我是人、我省電」可以這麼做

作者:陳楊文(能源工程師、綠建築認證師、海洋生態作家。「夏至關燈行動」發起人,從事環境保護工作超過20年)

人類用電才不過100多年,卻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你可曾想過--「沒有電怎麼辦?」「電又有哪些驚人副作用?」「全台用電最兇的是哪個縣市?」「怎麼做才能讓省電效能最大呢?」……立即來聽聽專家說法!

每個人都離不開電,但用電不是「天賦權利」

現代都市人生活中離不開電源,使用電力雖需付費,供電往往是政府當作國民福利的一環,文明生活的要素。不單在台灣如此,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現任首相莫迪(Narendra Modi)也將普及全國的供電網作為國家發展目標,甚至有些政客主張免費供電,以爭取選票。

翻開工業發展史,從第一次的蒸汽機工業革命以降,人類為能掌控安全的能源,將電力廣泛運用在生活。最著名的里程碑是電梯的發明,連帶地帶動超高層的摩天大樓,以及工廠使用電力裝配線,使產能大增。這些革命性的改變,也不過發生在100多年前,自此之後,電力逐漸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

現代人幾乎是活在「電的世界」裡,想想,台灣沒有電的話,民眾的生活將會怎麼樣?但是在使用電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其產生的驚人副作用?

工業時代能源污染的魔咒──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生態浩劫

工業革命時,先是鍋爐燒煤產生蒸汽動力,大量的燃煤造成空氣污染,當時的工業大城無不烏煙瘴氣,居民苦不堪言。經過100年的演進,人類變聰明了,將燒煤的鍋爐污染源放在遠遠的地方(通常是海邊,好運送煤炭燃料),繼之透過火力發電廠,將能源轉換成不會冒煙的能源──電力,輸送到工廠、都市住家,於是人們工作或生活的地方,從此得以享受電力的清潔與方便,而忘卻源頭燃燒的污染。

無論是前述工業1.0的蒸汽鍋爐,或工業2.0的發電機,人類使用的能源,都是燃燒來自地底下的化石燃料。這些化石燃料源自古代有機(含碳)生物體,只要一經燃燒,成分中的碳就會與空氣中的氧結合,變成二氧化碳。

排出的二氧化碳不單造成在地污染,還可能進入大氣、擴散到他處,最後影響全球氣候型態。眾所周知的「全球暖化」現象,即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攀升的結果;更可怕是造成「極端氣候」型態,不是高溫、就是高冷,不是乾旱、就是暴雨;更遑論對生態與海洋的改變,連帶對整個人類的生存慢慢造成威脅。

全台比一比:誰的用電最多?

如果問起那個地方居民用電用最多,很多人都會以為是首善之區的台北市。但根據台電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台灣用電最多的是新竹市,每人平均每天用電5.95度。第二名還不是台北市,而是新北市,人均日用電5.46度電,第三名才是台北市,人均日用電5.32度電。換言之,新竹市居民可說是全台灣對暖化「貢獻」最大的一群人。

人均用電前三名都是北部的都會區,原因可能是受「熱島效應」影響,因為都市硬鋪面多、蓄熱高、又不容易散熱,結果造成冷氣機的高用電;另外,也可能是都市人收入較好,不在乎花錢的價值觀問題。我個人相信兩者皆有可能。

每年台電公佈用電的最尖峰,全都是氣溫最熱的時刻,表示整個用電高低受溫度的影響也最大。今年(106)迄今,用電的高峰是6月26日,當天北部氣溫高達36度,用電高達3513.9萬瓩。(註:去年7月6日發生台灣用電史上最高紀錄為3,556萬瓩。)

我們看6月26日整日用電的樣貌,最高點落在午後2點左右最熱的時刻。而凌晨到清晨6點,用電量一路下滑,等到太陽升起,用電量又一路跟著飆升,過了中午最高點後又持續緩降,直到隔日的凌晨6點。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資訊網

怎麼省?大有關係!「瞬間用電量」才是關鍵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電網是交流電電網(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電的設計很適合集中式發電或大型電廠,因發出的電可透過輸電網傳輸到遠處。

但交流電電網有一個大隱憂,亦即整個電網時時刻刻都要保持「供電大於用電」的狀態,否則只要「瞬間用電」的需求大於供電,整個電網系統就會停擺,發電機組受損,造成大停電(Black-out)。

所以,不管平時我們省用多少電,當用電尖峰省不下來時,還是必須有足夠的發電量供應,否則就是逼著電力公司,為保護發電機組,必須關閉部份的供電,主動斷電(Brown-out)。

如果看台灣一整年的最高用電需求,以104全年的用電容量樣式(pattern)來看,夏天最高用電接近3,560萬瓩,而冬天接近2,700萬瓩,兩者相差約860萬瓩。夏季用電多、冬季用電少,就是台灣用電的型態,說穿了就是氣候與人的行為所共同造成的結果。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資訊網

如果電力公司無法準確得知「瞬間用電量」是多少,將會造成電力供電的困境──給電太少會造成大停電(Black-out);供過於求會浪費額外的電量。這也是電力公司目前所面對的兩難。

另一方面,為了應付夏季用電高峰,就必須要有超過3,560萬瓩以上的發電廠設備,才不致造成大停電。但是到了冬天,卻只需2,700萬瓩的發電量就夠了,多出來的發電硬體長達將近半年無需發電,只好閒置或整修,也形成設備的浪費。

至於大家所關心的核能發電量,在今年6月26日的需電高峰時,貢獻了285.7萬瓩,約佔總供電的8.2%。

「省電」才是公眾最大福祉,但觀念仍待加強

省電是一種價值觀,需要靠學習來獲得。大多數人可能只對電價有感,卻對用電無感,但如果瞭解用電所造成的暖化、氣候極端等威脅的後果,就會體認到──即使需要多花一點錢,也願意實踐這份價值觀,來盡到「我是人、我省電」的公民責任。

省電可以這麼做,歡迎一起加入省電的行列:

  1. 隨手關電。

  2. 選用高效率節電的電器。

  3. 選用低碳產品與服務,鼓勵綠色生產。

  4. 聰明利用被動能源,像是自然光與自然風。

  5. 夏季尖峰用電期,正是加強省電的時候,因此時省電效用最大。

  6. 持續省電,養成生活習慣,更去影響與說服周遭的人省電。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