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熱我冷平靜無波大陸師生訪台團/楊雨亭

楊雨亭(政論家)

回應前總統馬英九今年3月底訪陸祭祖,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師生來台參訪,經過了一段台北政壇上的角力,由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率領,團員包括北京、清華、復旦、武漢及湖南等大學37名師生,7月15日搭機抵台,進行9天16個地點的參訪,已於23日離台返陸。

由於這些年來,兩岸關係冰凍,人員斷絕往來,台海戰雲密布,陸生訪問團在台灣的9天,彼此都很低調,媒體亦不多見報導。

回顧2008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之後簽訂23項協議,對於兩岸商業與文化帶來深刻影響,台商赴陸投資獲得法律保障,帶動台灣製造業的壯大,且進一步支持了大陸的經貿發展。陸客自由行2011年6月開放,2014年人數突破百萬。兩岸教育交流,2011年9月開放陸生就讀學士和碩博士,來台陸生2014年達到5800人。

當年,大陸同胞滿街走,什麼都買,不說玉飾、珊瑚、茶葉、夜市,光是鳳梨酥一年營業額就高達百億台幣。筆者當時遇見的大陸朋友,幾乎沒有一個人要統一,我們當中有些人主張統一,還常常被大陸朋友「勸阻」,都說「目前這樣子最好」,且多認為「台灣雖然窮了一些」,但是是他們「退休以後最好的選擇」。

2013年《新周刊》出版《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訪談兩岸三地的名人對台灣的看法。筆者舉數例說明當時的情形:
馮侖說:「台灣的媒體很有意思,總是講自己壞,天天批評自己;大陸的新聞以宣傳為主,只講好的,不講壞的。」

蔣方舟說:「台北,的確是舊舊破破的,感覺像80年代的中國大陸,如同一個內陸被遺忘的二、三線小城市。最近幾年,大陸對台灣的溢美令人尷尬,連台灣人自己都問:我們真的有這麼好嗎?」

金觀濤說:「走遍全球的華人社區,最適宜居住的還是台灣。」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說:「有更多的大陸人來到台灣會想,為什麼大家都是中國人,隔了一個海峽就不一樣了呢?有了這樣的相互了解之後,對大陸本身起碼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那時候,陸客來台,普遍最受感動的就是到哪裡都遇見台灣人親切有禮,到處排隊,禮讓老弱婦孺座位。作家韓寒和朋友去寶島眼鏡行,看了半天,沒有中意的,走出門來,裡面的經理趕緊走到他們身邊,恭敬地表示歉意,服務不周,且送上一人一份小禮物。韓寒和朋友震驚,根本不相信這是事實,韓寒說:「此人一定是國民黨組織部派來,做我們工作的。」一對老夫婦來台遊覽以後,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咱們上海要趕上台灣的文明,恐怕30年也做不到。」一位大陸同學告訴我,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在馬英九執政的期間,不論在大陸、在台灣,社會氛圍都愈轉和諧,當然也和胡錦濤的理念有關。然而此情已待成追憶。

自從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起,至今台灣內部族群政黨嚴重對立,而不少人仇視大陸,經常在媒體上態度傲慢,出言不遜。筆者認為,當一些台灣人開始公然如此對待中國人的時候,對岸的人心不可能不改變,他們的政府也自然跟著轉變。

在這世局紛亂,兩岸關係惡化的時刻,大陸師生訪台,如同攜來兩岸和平一絲曙光的和平鴿,而台灣各方未能有效掌握,以地主身分更多地善待他們,讓他們帶回友善的訊息回到中國,至為可惜。(照片示意圖翻攝馬英九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