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授只是臨時工:兼任教師如何成為高教體制的犧牲品

「少數幾個擠進去了,可多數人都不得其門而入。但是高等教育獨有的殘酷之處,就是永遠都有第三個選項——約聘人生那巨大的煉獄,你既不受到歡迎,也沒有被拒絕,而是成為華廈旁的違章建築,做一些比我們優秀的人都不大想做的工作。」赫伯.柴爾德瑞斯(Herb Childress)在《兼任下流》一書中形容大量流浪兼任教師的結果,是一場「沒有兇手的犯罪」。

而在臺灣,這是至少三成大學兼任老師的日常。

專職的兼任教師

今年是劉永(化名)擔任兼任教師的第 20 年。巔峰時期,他一週要在 5 、6 個系所上 31 小時的課,現在降為每週 20 小時,雖然仍然忙碌,但至少還有一些休息的時間,為了減少通勤支出,他選擇就近在同個縣市的 2 間學校固定兼課。

在國外取得文史領域學位返台後,他陸續在不同大學的通識中心及人文領域學系擔任兼任教師,最忙碌時,曾上午 6 點半從台中開車到高雄,從上午 10 點上課到晚上 8 點,一天內開車上課 14 小時,深夜還要抽空做研究、或準備隔天課程。

除了教學工作,劉永也要輔導學生作業與參賽,寒暑假也須出席學校會議或研討會。以教學為本職、認真付出貢獻多年,他卻遲遲等不到專任師資缺額,只能繼續當「打工仔」。

像劉永這樣「專職的兼任教師」並非少數。2012 年,監察院調查報告就指出,當年 2 萬 4 千多位兼任教師中,有超過 3 成都是以「兼任教師」為本職的老師。這群老師不僅薪資整體偏低、聘期不穩定,更缺乏研究經費的挹注,因此需靠多校兼任教課維持生計。

根據兼任教師鐘點薪資計算,以助理教授職等為例,每學期至少需兼 12 學分的課,每個月才有將近 3 萬元左右的收入。即使每周需通勤往返不同縣市,對這群老師來說,每一個學分都得把握。

每週 12 小時的教學時間,相較一般上班族不算太長,包括課前備課、課後批改作業,這些都是看不見的付出。同樣是兼任教師的文齊(化名)分析,一堂課通常需要至少 2 到 3 倍的時間準備,現今教學又重視與學生的課外互動,除了改作業、準備上課講義,還需要利用數位平台工具或社群平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加強學習成效。

要學、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只領鐘點費的兼任教師,難免感到力不從心,「會留下來的都是對教學還有熱情的老師。」文齊感嘆。

兼任教師待遇跟 30 年前一樣

綜觀大學院校聘任情形,據教育部公布資料統計,至 108 年度為止,兼任教師有 4 萬 2 千人次,較 20 年前成長幅度高達八成;專任教師人數雖然略多,約有近 4 萬 6 千人,歷年成長率約 19%;而在技職學校,兼任人數則早已超越專任,佔全部師資六成以上。

雖然兼任教師逐漸成為教學主力,待遇卻仍維持 27 年前的水準。高教產業工會 11 月 2 日公布最新普查結果,發現有超過七成的私立學校多年來未調整兼任教師鐘點費。這群老師幾乎承擔了將近一半的教學負擔,但在薪資待遇上,卻遠低於專任教師。

「2008 年我入行時的薪資水準,跟當年我論文指導教授 1993 年入行的薪資水準一樣。直到今日已經 2020 年,這些新進兼任教師的時薪還是 575 元, 27 年來都沒有任何改變。」蔡姓兼任教師說。

「業師」與「非具本職教師」的差異

兼任教師存在的本意,原是希望各領域的專家能提供學生除了理論外,產學應用的學習機會,明訂在《專科以上兼任教師聘任辦法》裡。這群老師,可能是知名電影導演、企業總經理、或是各領域專家技術人才。在強調產學應用的當代,兼任教師的聘用幾乎是無可避免。

「大學其實很仰賴兼任教師的貢獻。」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指出這群老師不僅能為學術象牙塔注入新生機,也提供跨領域的專業與業界經驗的分享,近年來更成為許多學校招生宣傳的一環,「業界師資的加入對招生當然有吸引力,以就職為導向的學生希望可以透過學校課堂了解業界實務,而音樂領域的學生當然也會希望有大師提供指導來提升能力。」

但這並非兼任教師的全貌。有愈來愈多的兼任老師,在海內外取得博士學位後,尚未找到專任教職前,以鐘點兼課維持生計。教育部將這群不具有其他職業身分的老師列為「非具本職」的兼任教師,但有更多人稱他們為「流浪博士」。

當特例變常態,像兼任教師這種具有「彈性」聘期的勞力選擇變成校方面臨大環境改變時的首選,READr 透過 392 萬筆教師資料勾勒出這群打工教授的模樣。

看完整專題報導:https://www.readr.tw/project/3/part-time-professor/


看完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