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美新處嗎? 台灣文青養成術特展開幕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所在地即為過去的美新處,是台灣民主自由思想的基石。圖/陳賜哿攝

國立台灣文學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共同推出「『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於今(18)日舉辦開幕典禮,展期至明年1月21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時表示,美新處是早期自由民主思潮的聚集地,也是台灣追求自由民主制度的年輕人的避風港。

此次特展呈現台灣文壇如夏濟安、姚一葦、鄭清文、白先勇、王文興、王禎和,以及藝壇如藍蔭鼎、廖繼春、席德進等人交會激盪出的火花,在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和意識型態後,展現出台灣現代主義獨特的樣貌,展覽期間也將推出關於現代文學、藝術發展的精彩短講。

由於此次策展本意是在追尋現代主義對台灣的影響,文青養成術的展出,算是這一系列的「前展」。國立台灣文學館將於12月1日舉行「群星閃耀:美國及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屆時會有更完整的介紹。

根據資料,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

1946年,美國設立駐臺北領事館,一開始附屬於大使館的新聞處,肩負台灣的文化宣傳活動任務,目的是讓台灣「友美」的宣傳策略,故而於台中、高雄、臺南、嘉義、屏東設置美新處。1958年,台北美新處遷移至南海路54號(即今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於美新處圖書館藏書豐富,也經常舉辦美國電影欣賞、繪畫、舞蹈、音樂會等藝文展演,因此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課後的重要活動場所。

台灣文化界耆老陳若曦(藍衣)、劉國松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聚集特展開幕典禮,重現美新處風情。圖/陳賜哿攝


文學、思潮也在此時席捲台灣,隨著《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出現,這段被文學史論者視為台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戰後台灣最重要的引介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刊物。而這兩個前後接續的學院刊物,都曾經獲得臺北美新處的支持。《文學雜誌》(1956-1960)的主編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他所揭櫫的「現代小說」概念,實際上是台北美新處支持的隱蔽(unattributed)中文月刊,總是「以特別折扣」每期購買兩千本發送其他九個海外的美國新聞處。

美新處對台灣文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台灣文學外譯。透過美國現代主義的翻譯與譯介,臺灣作家在創作上回應美式現代主義的影響,也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充分呈現出現代主義在台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可以說台灣文學的外譯工作,是從美新處時期就已打下的基礎,也一步一步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舞台。

編按:本文資料多出自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