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宮廟藝術展走春 體驗臺灣獨有文化

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彰化縣立美術館「請眾仙迎神–宮廟藝術展」規劃3大主題,共展出109組作品,並結合AR、AI數位科技互動,引領觀眾進入虛擬空間,領略傳統宮廟文化的美與意涵,開展後已吸引上萬民眾觀展,將持續展至2月18日;春節期間也舉辦豐富活動,邀請全民前往走春,感受臺灣獨有宮廟文化。

「請眾仙迎神–宮廟藝術展」自去年底開展,以「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軸線,分為「古藝今來—宮廟信仰的美學詮釋」、「尋城訪古—廟宇文物的文化脈絡」、「祈願之地—世代更迭的庶民觀點」3大主題,展出來自8個公立美術博物館、2個百年館閣,包括,北管梨春園、集樂軒;元長鰲峰宮太子鳳輦神轎、南瑤宮的宮廟文物、以及33件私人收藏,共58名藝術家參展,合計109組作品。更有多數是首度曝光的公私藏珍,期許透過傳統與當代不斷相互輝映,在新舊交融間,充分映照著今昔的美術發展與常民文化的特質,展現出宮廟與你我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其中,1樓第1展區展示宮廟藝術2大主軸,分別為立體造型藝術「匠心妙藝」與平面視覺藝術「藝術之美」,展出「人間國寶」、「薪傳獎」李松林、李秉圭、施鎮洋等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作品,對照藍蔭鼎、朱銘、楊茂林等臺灣當代和近代美術,進而探討傳統到當代,民間信仰藉由立體與平不斷因應時代而推陳出新,展現躍動人心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藝術之美。3樓第2展區分為「致敬神明」呈現歷史脈絡中的宮廟藝術,以莊嚴宗教信仰為目的,以及「勸世箴言」則展現具有良善的宗教思想,啓迪安頓人心、教化信眾的文字意涵。

另外,5樓第3展區以祈願與回溯為構思,展現科技運用於宮廟藝術的創意,其中,主展區「有求必應」擴增實境「放天燈」Web-AR,讓所有民眾不分老少,皆可全民大祈福;子展區為「時光迴廊」,運用許蒼澤、林彰三、黃季瀛3位在地攝影師拍攝珍貴老照片,結合多媒體的科技運用,訴說昔日民俗活動與宮廟盛事。

此物,展覽在春節連假期間也舉辦一系列精采的活動,包括「今暗欲來拜天公」繪本導讀,「龍年–帶福回家」手繪媽祖版印、絹印體驗工作坊,共有3場,時間為2月11、13及14日的14時至16時,以專業教學式的體驗課程,透過手繪媽祖版印、絹印,體驗懷舊的手工印刷,讓參與的民眾在龍年都能「帶福回家」。

「請眾仙迎神—宮廟藝術展」透過繪本導讀、解謎遊戲、剪紙藝術、絹印體驗工作坊等精彩活動帶領大、小朋友深入瞭解彰化傳統文化。(羲之堂提供)

3樓藝廊區特別規劃龍年共好、印版體驗區,設計5款可愛的神明祈福印版,求財、求健康、求平安、求功名、求健康等趣味祈福語。(羲之堂提供)

此次雲林元長鰲峰宮首度借展,1948年由國家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精心雕刻的「太子鳳輦神轎」,展現其精湛的工藝技術。(羲之堂提供)

廟埕區於1樓藝廊區,由東海教授李思賢帶領學生團隊共同參與,以極具創意的手繪製作方式,創造新穎的廟埕場域,成拍照打卡的熱門區域。(羲之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