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帶動需求 力挺軌道建設

工商時報【陳昱光╱專訪】 台灣高鐵董事長江耀宗過去在美攻讀博士學位,具備機械工程專長,曾多次授命領導交通運輸相關機構,以及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等職務,皆有良好表現,對於新政府所提倡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他認為從長期來看,軌道建設將「由供給帶動需求」,發揮整合交通資源效益。 江耀宗指出,環顧台灣地形與人口結構,類似於歐洲、日本,而這兩個國家的共通點在於軌道運輸非常發達,且軌道交通具有綠色運輸特性,作為連結各地區資源的主要管道相當有效率,值得作為台灣借鏡。 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軌道建設為一大項目,之中又細分為5大部分,由高鐵、台鐵連接成網,扮演軌道建設骨幹,都市區域可由捷運無縫接軌,中南部則興建觀光支線鐵路等。 江耀宗說,軌道建設是由供給帶動需求,從前瞻計畫整體規劃方向,可將現有軌道運輸工具做更有效率整合,同時重視準點、安全、節能,建立全台綿密的軌道網絡,未來「點到點」的交通方式,只要透過幾次轉乘、接駁就能抵達。 短期軌道建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帶動GDP成長,中長期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結合後,將創造更大商機,「從前瞻角度來看,應該要支持」。不過,後續執行上,必須嚴格監督,維持良好品質,兼顧完工時程,避免延宕,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另外,整體交通網的規劃是否便利,也是軌道建設發展重點,像是木柵線剛通車時1天乘客只有3萬人,與當初評估8萬人才能支撐營運的情況落差很大,但是隨著周邊捷運線陸續開通,現在每天運量已遠遠超過預定目標,因此,不能單純以現有運量不高,就認為沒有投資必要。 舉高鐵為例,規劃建設金額約4、5千億元,過去也有人認為並不符合投資效益,但隨著公司營運不斷進步,以及社會風氣逐漸改變,高鐵目前已變成民眾不可缺乏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全線各站的營業收入也都已經高於自身營運成本。 而江耀宗也點出,運輸產業邁向永續經營,必須要維持其合理獲利,如果長期間處於虧損,在過度節省成本的情況下,首當其衝的會是服務品質縮水,若壓低相關支出還沒辦法順利轉盈,就容易影響到維修水準,不利於維護整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