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訪美需要回答的事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已經抵達美國。他此次的訪美旅程名為「對話與深化的友誼之旅」。以這個名稱在中文裡聽起來可能還不錯,但在英文裡則顯得有些不合適;這個名稱讓人感覺侯友宜試圖爭取美國政府、紐約市和華府智庫專家的支持,然而有鑒於這些地方早已熱烈支持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這種可能性非常渺茫。

根據其競選總部的新聞稿,侯市長將到訪4個城市:紐約、新澤西、華府和舊金山。然而,新澤西本身並不是一個城市;這種由侯友宜競選團隊所犯的錯誤,無疑對這趟訪美之旅的開局造成了不利影響。

儘管侯友宜的競選辦公室希望讓大眾相信這次行程是他們自行策畫的,而非國民黨中央所安排,但侯友宜將會被國民黨中央或黨籍立委的許多「監護人」陪同。這些人包括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立委江啟臣和吳怡玎、國民黨駐美代表黃介正和副代表秦日新、國立政治大學教授盧業中,以及淡江大學教授李大中。而侯友宜競選辦公室的新聞稿只提到了一位競選辦公室的成員,新聞組召集人張其強。奇怪的是,這份名單中並沒有侯友宜競選辦公室的執行長金溥聰。在馬英九總統任內擔任駐美國代表的金溥聰,怎麼沒陪同訪美呢?

人們不禁好奇,為什麼侯市長需要那麼多國民黨中央的人陪同他前往華府參加會議。這也許是一種策略,通過發送名片並與同行的人分享他們之前與專家、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的會面經驗,來消耗掉很多時間,這樣可以將侯友宜市長發言或回答問題的時間最小化。

侯友宜還計畫會見《紐約時報》和彭博社。然而,這兩家媒體在台灣都有派駐記者,侯友宜並不需要特地在訪美的行程中安排會面。為什麼他要在訪美期間會見這些他在台灣也能見到的媒體呢?這顯得非常奇怪,而且訪談中可能會有「出槌」的風險,而侯友宜更需要一名精明的翻譯。

至於在華府與智庫和美國政府官員的會議,真的有必要嗎?侯友宜在華府能夠告訴他們對於關鍵議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又與之前曾表達過的,或是將來他們訪台時將要表達的有何不同?只要查看一下國民黨在「X」(以前稱為Twitter)上的帳戶,就可以看到主席朱立倫也經常會見華府的訪客「專家」。

以侯友宜拜訪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的行程為例。6月初,侯市長在新北市會見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那麼,當他在9月中旬再次見到她時,他可能會談論一些與6月時對她談的內容不同的事情嗎?

歸根究柢,智庫學者和美國國會議員只想從侯友宜口中知道一件事:他的兩岸政策為何?更具體地來說,如果他當選總統,那他的政策是否會恢復九二共識?但願侯友宜能對這個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筆者一貫認為,台灣的總統候選人無需訪問美國、日本或新加坡,並與這些國家的政府進行「面試」。這次選舉將會由台灣選民做出決定,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更不是智庫的「學者」。

而且,實際情況是,侯友宜計畫在華府舉行的任何一個會議,都不會幫助改善他那低迷的民調。相反,衡量這次訪美是否成功更好的方式,是觀察侯友宜與海外僑胞會面的成效。有多少人參加了侯友宜在紐約市、新澤西、華盛頓特區和舊金山的活動,然後在明年1月時返台投票?他們為侯市長的競選活動捐款了多少錢?如果侯友宜的競選辦公室或國民黨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那麼,他們在這次的競選活動可能注定會失敗。(作者為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翻譯:許淳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