侷限意識形態 台灣自棄中華文化

旺報【記者簡立欣╱專訪】 「歷史敘述有兩種,一種是事實判斷(「是」甚麼),一種是價值判斷(「應該是」甚麼);通常史學家盡量呈現客觀歷史事實,不涉及價值判斷。」張崑將說,新課綱背後顯然就是編者的價值取向,也就是意識形態。 張崑將說,全世界政府都希望用意識形態操縱歷史教科書,以灌輸下一代人民;中共過去用「歷史唯物主義五階段論」來解釋中國歷史發展,國民黨蔣介石時代也是搶歷史文化正統、法統,其實都一樣。但過去的中華民國還願意把自己做得很大,將中國包進來,現在的中華民國卻排斥中國,只侷限在台灣。 他感嘆,「很可惜!中華民國本來可以做大,這不是說台灣會統治中國,因為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不可能,而是指中華文化這一塊。」台灣保存的中華文化比經歷文革的中國更道地,儒釋道融於一爐的民間文化蓬勃發展,是台灣善的力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國的寶藏,文化底蘊深厚,是維護兩岸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的基石,但現在的台灣政府似乎把它看作可有可無,這就是我說的把它做小了。」 張崑將說,新課綱解構帝制中國史,用主題式取代編年體,抽掉太多東西;主題選定似乎也沒有一定邏輯,許多議題若換成別的東西也說得通。未來台灣年輕人對古代中國史就算不是一片空白,至少對朝代遞嬗幾乎沒概念。 張崑將質疑,現在台灣政府一直想去中國化,「請問中華民國拔掉中華文化,還剩甚麼?難道要全台人民目光都放在政治意識形態,製造對立劃分彼此?」文化最能超越疆界,媽祖文化連星馬都接受,日韓、越南也接受儒家文化、茶道、漢字書法,中華文化的精髓本有超越國界、種族界線的特質,最能展現包容,「如果這個都不要,要拿甚麼填補中華民國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