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生醫研發的蘭嶼豬 40年後返鄉回歸部落文化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3日電)畜產試驗所今天宣布,費時40年保種的蘭嶼豬育成5個花色不同的品種,除有觀光吸睛價值,每年有300頭供生醫試驗,今年終於回流蘭嶼產下小豬,將為蘭嶼文化產業再添活力。

農委會畜試所今天召開「蘭嶼豬保種有成,回流第一代豬寶寶誕生!」記者會,展示40年來的保種成果。

畜試所台東種畜繁殖場場長章嘉潔說,蘭嶼豬是國內特有本土豬,特徵為黑色小耳、體型小,也叫小耳種豬、迷你豬。一般豬種1歲齡重150到180公斤,每胎產下仔豬10到14頭,蘭嶼豬僅45到70公斤,每胎5到8頭。

農委會畜試所所長黃振芳指出,演化2.9萬年的蘭嶼豬,從民國68年起執行「迷你豬採種計畫」迄今,歷經40年引種、保種、科技研發等路程,貢獻醫學發展心臟、血管資材等,目前一年提供300頭作為生醫研發使用。

章嘉潔並說,當地蘭嶼豬已絕跡,因多已和外來豬種雜交,保種在台灣本島的才是蘭嶼豬;且在民國99年,被帶領歐盟團隊研究豬的英國學者Larson刊在PNAS期刊上證實,蘭嶼豬與歐、亞野豬遺傳甚遠,其腺粒體DNA遺傳特徵是最獨特的亞洲豬。

她還說,畜試所共育成5個品種,包含畜試迷彩豬、畜試花斑豬、白色的賓朗豬、深色的蘭嶼豬保種品系及蘭嶼豬GPI-CRC-PGD基因型純合品系,花色各有不同,外觀深具觀光吸睛價值。

她舉例,除了迷彩豬,其他4種都曾供生物醫學研發使用,包含測試人工心臟、血管資材,以及將蘭嶼豬保種品系換上賓朗豬的白色臉做測試,最新試驗將使用賓朗豬做皮膚藥物開發試驗。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在農委會杜絕非洲豬瘟入侵、完成口蹄疫拔針後,今年1月保種的10頭雄性、8頭雌性蘭嶼豬終於回流老家,6月8日並順利分娩3頭小豬。

與會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說,達悟族人捕飛魚豐收,會用蘭嶼豬做感謝祭,蘭嶼返鄉,對文化發展非常有意義。協助蘭嶼豬回老家的朗島村村長施拉橫說,蘭嶼豬不只是食物、節慶祭典會用,被蟲咬也會抹豬油,婦女並會擦在頭髮、皮膚上,跟當地人的生活廣泛結合。

陳吉仲還說,養豬產業跟飲食文化關係甚深甚久,超商銷售的國民小吃豬血糕,也是來自屠宰時收集放血製成,總統蔡英文並希望農委會成立養豬專門學校,引進丹麥全豬使用模式運作,只要落實生物安全、冷鏈運輸,再結合通路,甚至文化活動,養豬產業可永續發展。(編輯:陳仁華)11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