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慢性腎病兒童半數因先天臟器異常

根據台灣兒童慢性腎臟病主因及現況趨勢報告指出,兒童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主因有高達51.9%是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48.1%為腎絲球腎炎、1.7%為先天性代謝異常症或遺傳疾病,相較成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主因多為糖尿病腎病變、腎絲球腎炎或高血壓大相逕庭。也因此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佔了超過50%兒童慢性腎臟病童,以台灣人口數220%為兒童來推估,全國大約有20萬名慢性腎臟病童。 兒童出生到3歲是身體各器官漸趨成熟運作之時,因此兒童腎病若因先天性器官結構異常好發年紀多在3歲;若是因後天感染導致腎絲球腎炎則平均好發年齡大多落在9-10歲,因此兒童慢性腎臟病在早期預防與篩檢工作顯得就格外重要。 高雄榮總一般兒科與小兒腎臟科主任邱益(火宣)醫師表示,兒童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有分許多類型,最主要仍以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因素佔大宗,最常見的包括有:嚴重水腎或阻塞性水腎、單一腎臟或腎未發育完全、膀胱輸尿管尿液逆流、多囊性腎發育不全、遺傳性腎臟疾病家族史等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根據研究指出,每800至1000位出生新生兒中,就有1位可能患有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疾病;此外,台灣每12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是早產兒,由於其腎臟功能相較足月新生兒較不成熟,故也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第二常見原因是腎絲球腎炎,其中以紅斑性狼瘡性腎炎與巢狀絲球硬化症引起者為主,多以蛋白尿與下肢及眼皮水腫為主要臨床症狀。 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可以用超音波篩檢,早期發現予以矯正治療;腎絲球炎則可透過尿液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先天性或代謝異常部份疾病已發展新生兒血片篩檢技術,可及早監控與追蹤,透過適當的治療,防止進入末期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