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最新調查 幼兒語言能力佳有助穩定情緒

信誼基金會調查,近9成的父母會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
信誼基金會調查,近9成的父母會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
信誼基金會調查,幼兒家長認為對話和互動,對幼兒語言發展影響最大
信誼基金會調查,幼兒家長認為對話和互動,對幼兒語言發展影響最大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近9成的父母自評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耐心聽孩子說話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近9成的父母自評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耐心聽孩子說話
信誼基金會表示,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並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
信誼基金會表示,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並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

信誼基金會發布「1-6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臺灣1萬個幼兒家庭,在孩子3到6歲的「語言表達」學習關鍵期,僅半數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來表達。信誼基金會表示,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以為的情緒問題,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所造成的。當語言能力進步,學習如何說出需求,情緒失控可能就會改善。

 

信誼基金會表示,最新調查的10,403份1到6歲家長回覆顯示,97%的父母認為,父母的對話與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最大;98%的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好方法。調查也發現,僅有64%父母自評日常和孩子一起說話或聊天的時間頻繁,33%的父母覺得和孩子對話的時間不夠。當代父母親子共讀的方式已趨多元,超過6成的父母都能在說故事間鼓勵孩子發表意見,75%的父母在孩子有興趣的地方會多停留、甚至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調和孩子說故事。根據編撰的《家,是最好的語言教室》特刊中指出,孩子學習說話、思考和處理情緒問題,都是相互連接的,特別是在幼兒早期展階段,語言能力就是火車頭,帶著孩子認識事物、理解類別、理解自我和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語言能力越好,認知和人際關係、情緒調節等各面向的能力會更好。要掌握孩子的語言表達關鍵期,增進孩子的表達能力。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並指出,孩子8歲前的良性親子互動,不只有助語言學習,對大腦的發展、情緒的穩定、認知能力和社會化都有正向影響。建議爸媽可以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技巧的強化,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每一年度的信誼育兒大調查都顯示,父母的育兒態度和認知對孩子影響深遠,語言發展調查也是如此,父母積極參與和高互動的嬰幼兒各項語言發展相對更好,但數據也發現,親子在日常對話上有積極擴展的空間。在這次調查中,近9成的父母會經常主動跟孩子說話、耐心聽孩子說話、解答孩子的疑問,卻只有44%父母經常和孩子分享生活感受,遠較65%孩子主動和父母分享生活和幼兒園大小事的比例低得多,建議父母要多撥時間和孩子聊天,更要提供孩子「主動」的榜樣,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信誼為回饋這一萬多個家庭參與這次的調查,將調查結果和邀集各方專家編製《家,是最好的語言教室》0到8歲語言力特刊免費贈送外,為帶領親師深度認識語言發展與精闢重點,後續會分享幼兒語言發展重點提示短影片,歡迎關注信誼基金會YouTube,信誼好好育兒IG。此外新推出「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邀請親職教養各領域的專家聊聊育兒生活事與教養因應對策,每週一更新節目,歡迎父母在各大Podcast平臺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