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群串起五百員工閱讀欲 解救封測大廠人才荒

加薪也搶不到人才,如何解決人才荒,成為台灣企業面對的一大挑戰。但在苗栗竹南,我們看見一家企業自己育才、養才,最終還幫供應商一起栽培人才的故事。

「我們這個產業,政府不會開課、坊間沒有相關教材……,」8月底,時任京元電子資深副總經理李坤光(上圖中)對商周說,十多年前遭遇的人才困境。

利用社群,增加討論與互動

京元電是台灣半導體封測大廠,去年營收達338億元,今年受惠智慧型手機、PC、車用等新產品線接單暢旺,上半年稅後淨利更比去年同期大增9成,營運表現亮眼。

如此企業,也會面臨人才荒?

原來,京元電做的半導體封測,屬於產業中下游,又是利基市場,搶人搶不過IC設計和晶圓代工廠,好不容易把人找進來,卻不知道該怎麼培養,讓他們快速上手。

「這個產業的人才,就是要養,要養起來,只能靠內訓,」李坤光堅定的說。他率先替公司自建E化學習平台、知識管理系統,如此一來,每個人腦海中的寶藏,才可能共享與傳承。

但光有行內知識,還不夠。跟專業無關的行外「見識」,才能真正幫助員工伸長觸角、擴展視野,跟上公司的轉型步伐,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

要長見識,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閱讀。愛閱讀的他,也曾帶團隊自組讀書會,但幾個月後,卻發現大家才讀了幾本書,無論是效益或廣度,都很有限。

直到京元電開始導入商周共學圈,「我直覺這會有幫助,」京元電品質保證處TQM部資深部經理涂建吉提起當時狀況。

他們找遍市面上的學習產品,卻還是不滿意,後來才注意到,結合閱讀與社群功能的商周共學圈,不只能讀到所有商周內容,還可以發起討論、鼓勵大家留言互動;更重要的是,誰看了多少文章、時間多長,透過後台的數據管理系統,全部一目瞭然。

不過對企業來說,導入教育訓練產品並不難,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產品發揮效果。

「講簡單一點,我們這些主管,忙工作都忙不完了,叫他們少做一樣是一樣,」李坤光直言,加入共學圈的500多位學員,幾乎都是主管和儲備幹部,平時忙工作都來不及,怎麼有心情騰出時間學習?

主管「丟球」,拚7成閱讀率

知易行難,這門苦差事,還得從高階主管帶頭做起。

李坤光用「投手」形容自己,那,什麼是「球」?

共學圈內有個「請你讀」機制,讓管理者可以選擇文章,並發送給特定人,追蹤他們限期閱讀完畢。這就是李坤光投出的球,平時他只要看到好文章,就會用「請你讀」發出,一天三、五篇,甚至十來篇,他先主動「投球」,等同事「揮棒」,一投一擊之間,讓球隊慢慢動起來。

剛開始,僅有少數同事願意在文章底下留言回覆,京元電邀請更多年輕的儲備幹部與主管加入共學圈後,互動變得更熱絡了,至今1週內完成閱讀率已達到7成以上。

「我現在的閱讀排名,已經掉到第14名,前面的人很難超越!」李坤光笑說。

此外近2個月,李坤光召集學習效果較好的主管群,組織總導師制,由他們每週輪值,固定值班觀察、回覆同仁們的學習狀況。

京元電品質保證處處長余仲毅就是導師之一,也是共學圈裡的「留言王」。他過去就有分享文章給同事的習慣,一做20年,累積上千封電子信,但這樣的電子信,通常只有少數人回應,比較單向。如今有了共學圈,每當他發一篇文,就會有人一來一往的討論,「這種互動感是過去不曾有的!」

當團隊願意共學,也更好建立共同語言、凝聚向心力。甚至,京元電還找供應商加入共學圈,不只自己學,而是產業一起學,這樣才會共好,「大家的溝通、對彼此的尊重會變好,這些在我們平時討論專業時,都可以發現。」

主管投球、員工打擊,每天一來一往,共學氣氛就會慢慢營造起來。

雖然李坤光說,透過閱讀引起的共學效應,比較像是潛移默化的柔性改變,很難立竿見影。但京元電的學習動力,卻很驚人。從今年1月到8月,這500位學員合計的每月總學習次數增加了10倍,每人瀏覽的文章頁數也增加4倍,常登上商周共學圈的大型企業客戶第1名。

縱使眼前的學習之路沒有終點,但京元電早已跨出了第一步,並且堅定的走下去。

更多商周文章
「如果你不買樂透,就不可能中獎」這句話有哪些盲點?
沒帶人經驗,卻被大公司挖角當CEO!職場金字塔的3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