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爭議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倫理爭議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作者: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 出版社:遠流 ISBN:9789573267669 【本報訊】她不死的細胞,是突破醫學發展的關鍵,60年前,醫師從她身上取下細胞,培養成功,代號「海拉」,從此,全球研究人員有了取之不竭的實驗細胞,很多人及產業也因此賺到數不清的財富。 20多年後,家人才知道母親的細胞竟能永生不死,對家族心理造成什麼衝擊?在社會上又掀起了什麼爭議?而直到現在,他的家人還是窮得連健保都繳不起? 是科學家太本位、病人太無助,還是? 海莉耶塔.拉克斯即是不死細胞的主人,但科學家都稱呼她「海拉」(HeLa)。她是美國南方的貧窮菸農,罹患子宮頸癌後,腫瘤細胞被醫師取走,成為醫學史上最早經由人工培養而「長生不死」的細胞,她卻不知情。 作者史克魯特耗費十多年挖掘這段精彩歷史,記錄拉克斯一家從震驚、憤怒到驕傲的動人歷程,也討論人體實驗的黑暗過去、醫學研究倫理的興起,以及身體組織所有權的法律問題。本書情感觸動人心、格局宏偉,細膩捕捉科學發現的高潮迭起,以及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內文試讀 顯微鏡下的細胞外觀很像荷包蛋,有蛋白部分(細胞質),充滿水和蛋白質,負責餵養細胞;還有蛋黃部分(細胞核),儲存了讓你成為「你」的所有遺傳訊息。細胞質和紐約街頭一樣繁忙,擠滿了各式分子與容器,不停在細胞各部之間來回運送糖類和酵素,並將水、養分與氧送進和排出細胞。細胞質內還有許多小工廠,全年無休製造糖類、脂肪、蛋白質與能量,讓細胞得以運作,並供給細胞核(也就是細胞的大腦)。你的每一個細胞都有細胞核,也都有一份完全相同的完整基因組。基因組指示細胞何時生長、何時分裂,也確保細胞各司其職,例如控制心跳,或幫助大腦了解你正在讀的這一頁文字。 戴夫勒在教室前方來回踱步,告訴我們「有絲分裂」(細胞分裂的過程)讓胚胎長成嬰兒,也讓身體製造出新的細胞,以便修復傷口或補充失血。很美,他說,就像編排完美的舞蹈。 分裂過程中,戴夫勒對我們說,只要有一絲差錯,就會讓細胞的生長開始失控。只要一個酵素沒有活性、一個蛋白質活化錯誤,就可能引發癌症。有絲分裂一抓狂,癌症就擴散了。 「我們會知道這些,主要是研究養在培養皿中的癌細胞。」戴夫勒咧嘴微笑,轉身在黑板寫了幾個大字:海莉耶塔.拉克斯。 他說,海莉耶塔1951年死於嚴重的子宮頸癌,但她過世之前,一名外科醫師取了她的腫瘤樣本,放進培養皿中。在那之前幾十年,科學家一直嘗試以人工方式培養人體細胞,卻始終沒有成功。海莉耶塔的細胞則不同,每24小時就產生全新一代細胞,而且不曾停止,成為首批可在實驗室培養的長生不死人體細胞。 「海莉耶塔的細胞活在她體外的時間,已經遠超過活在體內的時間。」戴夫勒說。他接著說,走進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細胞培養室,只要打開冷凍庫,就會見到數以萬計甚至億計的海莉耶塔細胞,放在小瓶中冰存著。 這些細胞協助進行不少研究,包括致癌與抑癌基因,以及治療皰疹、白血病、流感、血友病和帕金森氏症的藥物,並且用來研究乳糖消化、性傳染病、盲腸炎、長壽、蚊子交配,以及在下水道工作對細胞的壞處。海莉耶塔細胞的染色體和蛋白質也被科學家研究得鉅細靡遺,沒有一絲放過。這些細胞就像大、小鼠之類的實驗動物,成為標準的實驗耗材。 「海拉細胞是過去幾百年來最重要的醫學物質。」戴夫勒說。 接著他像是想起什麼似的,淡淡補了一句:「她是黑人。」說完便大手一揮,將她的名字擦掉,吹走手上的粉筆灰。下課了。 其他學生魚貫走出教室,我坐在位子上想:就這樣?我們只知道這一點點?絕對還有其他故事。 我跟著戴夫勒走到他的研究室。 「她是哪裡人?」我問他,「她知道自己的細胞這麼重要嗎?她有沒有小孩?」 「我也很想知道,」戴夫勒說,「可惜沒有人曉得。」 下課後,我跑回家裡,拿著生物教科書跳到床上,在索引找到「細胞培養」,果然有她!但只有短短一句,在括弧裡: 體外培養的癌細胞可以無止盡分裂,只要持續提供養分即可,因此是「長生不死」的。現存的細胞株有個驚人的例子,從1951年不斷複製至今。(這個細胞株名為「海拉細胞」,因為來自名叫海莉耶塔.拉克斯的女性的腫瘤。) 就這樣。我查了父母親的百科全書,又查了自己的辭典,都沒有海莉耶塔。 高中畢業之後,我進入大學攻讀生物學,到哪裡都遇見海拉細胞。組織學有它,神經學有它,病理學也有它。我用它做實驗,研究鄰近的細胞如何傳遞訊息,可是除了戴夫勒老師,再也沒有人提起海莉耶塔。 自然科學相關書籍 重返人類演化現場 為什麼我們會哭,會笑,會親吻,還有獨一無二的大腳趾、拇指和咽頭? 作者:奇普.沃特(Chip Walter)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ISBN:9789866272479 【本報訊】為什麼我們會演化成人,而不是變成黑猩猩?這一直是宇宙史上,最重要也最富趣味的故事。由於科學的進步,近十年的人類演進研究,更深入的展現了人類腦部的構造和運作細節, 也發現了更多新證據,證明人類為何如此獨一無二。 人類這種奇特的生物究竟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黑猩猩和人類的DNA有這麼多共通之處,卻不見牠們思索生命的意義?哪種演化轉折觸發,終至促成莫札特交響曲、莎士比亞的戲劇,更不必說還有拙劣的肥皂劇、好萊塢電影和倫敦音樂劇。 此書透過複雜的理論和最新的腦部掃描技術,採擷人類學、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等多元領域的嶄新洞見,顯現一種生物如何形塑而成。作者將帶領讀者重返演化現場,探索人類的演化過程。 2050人類大遷徙 作者:羅倫思.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53302 【本報訊】「當2050年來臨,你人會在哪裡?」作者一開始就丟給大家一個大哉問。世界人口爆炸、野生物種瀕臨絕種,人類生存的環境每況愈下,從石油到水,資源價格節節高升。 這並不是一本大談要重視全球暖化的書,相反地,作者從實際訪談,及科學研究數據,要告訴讀者環境變遷到底會如何寫歷史。 作者樂觀認為,未來50年或1百年,人類不會滅絕,但會發生第3次大遷徙。人們會全面搬遷至美國、加拿大、冰島、格陵蘭(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與俄國等環北極海國家移動。 這幾個國家由於溫度上升,不僅成為新的農耕地帶,而且也因為水資源與森林的植被,更適合生物居住。但接近赤道的國家將面臨水資源短缺、人口老化、都市擁擠不堪的問題,且因能源價格不斷攀升、不時遭遇洪水侵襲,國力將不斷耗損。 作者以最先進的預測模型和資料分析,並結合地理學與歷史研究。他在書中不只是統計資料與研究數據,他還花了15個月的時間到北方勘察,把個人經驗、想法以及訪談融入書中。 數學的語言 作者:齊斯.德福林(Keith Devlin)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9861206221 【本報訊】數學,是一切科學學習的基礎。但數學不僅僅是數學,自17世紀中葉,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發明微積分,數學變成了研究數目、形狀、運動、變化及空間的一門學問。至今它已是一個包含6、70個不同範疇的龐大知識體系。 講起數學,絕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不是艱澀難懂的公式,就是死記硬背的痛苦體驗。數學其實是一種模式的科學,是人們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與社會世界,以及內在心靈世界的一種方式。 數學其實很美,它的美隱藏在數目、點、線與面、幾何圖形、函數等符號中。是什麼東西讓一架巨型噴射機能浮在空氣中?是什麼原因促使飛行器以外的物體墜地?數學讓看不見的變得可見,數學要用證明的確定性,勾勒出真理的恆久。 本書作者齊斯.德福林,是位精通數學語言的導師,他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帶領各位從頭、重新認識數學這門瑰美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