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擾台/一年內8成3民眾曾接獲 選前假訊息如何散布?

2024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將至,國安單位持續關注是否有境外勢力介入選舉。

國安局長蔡明彥日前赴立法院質詢時,也提到中國的介選手法多元,不排除會藉由操作政治議題,或引進新科技、新手法來對台灣選民進行認知作戰。

除免費或低價招待里長、師生赴中旅遊、開設選舉賭盤外等行為外,假訊息也是認知作戰中的一環。但法務部調查局指出,其實早於5年前的九合一選舉時,國安單位便發現假訊息干涉介選情形嚴重,隨後成立了相關的查緝單位,以應對日趨嚴重的假訊息威脅。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這些假訊息涵蓋範圍廣泛,從政府將提高交通罰鍰、移花接木的福島核廢水排放影片外,到偽造公文、深偽影片造謠等等。

台灣受外國假訊息攻擊連續10年蟬連世界第1

2022年各國受外國散播假訊息程度。顏色越紅表示越嚴重。台灣蟬聯10年冠軍。(圖/DSP)
2022年各國受外國散播假訊息程度。顏色越紅表示越嚴重。台灣蟬聯10年冠軍。(圖/DSP)

國台辦於11月底回應台灣指控中國以招待旅遊方式介選時,曾聲明沒有介入台灣選舉,並表示一切都是「民進黨當局編造的謊言」。

但根據瑞典民主多樣性中心(Varieties of Democracy Institute,V-Dem)對政治與社交媒體調查的數位社會計畫(Digital Society Project,DSP),台灣從2013年開始,「受境外假訊息攻擊程度」連續10年在179個國家中排名第1。

V-Dem是一個全球性的政治體制與民主運作調查計畫,除國會性別比、選舉權人數、公投難易度等客觀數據外,也會邀請學者對貪污、集會自由等項目進行評量。

V-Dem說明,在假訊息的調查計畫中,0分代表該國所有關鍵政治議題都受到假訊息影響、1分為經常受到影響、2分為一半關鍵議題受影響、3分為很少受影響、4分為從來沒有或幾乎沒有。即分數越低假訊息影響愈嚴重。

觀察趨勢可以發現,台灣的分數不僅長年低於1,且在2012年,即第13屆總統大選後情況轉趨嚴重,並持平至2016年第14屆總統大選後再度惡化;2022年分數為0.08,意即外國政府在「所有」關鍵政治議題上傳播假訊息。

相反在「政府是否在國內散播假訊息」指標上,台灣的分數則從2009年的3.2分,在2010年、2016年與2020年幾次上升,2022年至3.5分。

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布的《2023假訊息年度大調查》,近1年來有8成3民眾收到假訊息、9成民眾認為假訊息對社會的影響嚴重。

雖然根據調查,民眾認為假訊息的來源分別為媒體64%、政治人物64%、境外勢力僅占58%,但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則將假訊息的源頭直指中國。

林廷輝指出,「台灣為什麼會是一個重要的被攻擊對象?其實就是因為中共對台灣有企圖跟野心。俄羅斯對烏克蘭也一直運用假訊息攻擊,所以它是整體的、所有的認知作戰其中的一環。」

政府單位也觀察到類似的情況,警政署刑事局、法務部調查局等國安單位更成立相關的假訊息調查小組。

「2018年九合一選舉時,網路上干涉我國選舉公平、公正的假訊息太過氾濫。」法務部調查局資通安全處專門委員劉家榮,指出當時政府觀察到假訊息影響選舉嚴重,因此於隔年8月成立假訊息防治中心以應對2020年的總統大選,隨後又成立資訊工作站繼續查處假訊息。

相較於政府單位更著重於溯源、起訴造謠者,民間的MyGoPen、台灣事實查核中心、Cofacts、美玉姨等查證單位或通訊軟體助手更著重於闢謠與查證。

假訊息藏在生活與公共議題煽動群眾

假訊息通常以什麼形式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2018年成立,經歷過2018年九合一選舉及10大公投、2020年總統及立委選舉、2021年4大公投與2022年九合一選舉,從多次選戰中觀察認為,選舉期間的謠言大致可以分為生活與政治2類。

譬如交通罰則加重、又傳食安問題、或是將不相干的事件影像連結台灣治安敗壞等等,都屬於與生活相關的假訊息。

「食安本來就是民眾很關心,也是可以討論的公共政策,但是會有假訊息躲在裡面引導討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舉例,2021年反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公投時,曾經出現「港媒《文匯報》發布食安調查,稱台美有8款豬肉產品含萊克多巴胺」的謠言,這則謠言在近日又遭廣傳。

事實查核中心指出,文匯報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共紅媒。「這樣傳言的素材來源是具有中共紅媒性質的媒體,那更值得我們注意。」陳慧敏說道。

(圖/取自事實查核中心)
(圖/取自事實查核中心)

除了報導發布初期即出現大量謠言圖卡外,事實查核中心也觀察到這則謠言都會在公投、選舉等時間前再次出現。

「我們發現台灣幾次重大選舉前夕,都有出現這個攻擊。」陳慧敏指出,「假訊息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覺得『我們的治安真的很差』、『食物真的很不安全』,產生焦慮不安或對政治感到憤怒。」

對於政治相關的訊息,陳慧敏認為政黨間的訊息攻防在民主社會中非常正常,但政治類的假訊息多數是為了挑起對立,透過讓讀者憤怒,進而導致公共討論失焦。

她進一步指出,這個模式與俄羅斯的訊息戰相當類似,「俄國會在具有爭議性的公共議題上操弄民眾的對立或仇恨,並發起遊行。」

法國半官方智庫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stratégique de l'École militaire,IRSEM)的情報主任Paul Charon與前所長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曾解析中俄資訊戰,認為俄羅斯同樣具有「煽動群眾仇恨、鼓吹遊行」的網軍特徵,並進一步指出中國已從向世界宣揚中國成就、拉攏海外僑民的「大外宣」,逐漸融合俄羅斯手法,「使用假帳號與機器人程式炒熱訊息,以進一步動員群眾」。

選舉將屆 謠言類型轉趨作票

但陳慧敏表示,臨近選前介選方式的手法也已經轉向以作票謠言為主,由於作票謠言與前述的萊豬謠言一樣,具有重複性,因此事實查核中心也整理出選務謠言劇本與4種最常見的作票謠言樣態,包含:

  1. 將不透明票匭、投票所不能錄影等秘密投票設計扭曲為「作票」的陰謀論。

  2. 謠稱選票紙擁有特殊設計,會讓選票呈現做票者想要的號碼、能夠自動換票的票匭等,將選務用品誇大為作票工具。

  3. 利用民眾對選務流程的不熟悉,將選務設計過度簡化並導向是為了作票而有的流程。例如將中選會公布的開票結果謠稱為用電腦開票與作票。

  4. 將選務瑕疵過度放大,例如選務人員未確實核對選民身分,遭傳言放大為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作票。

此外投票日當天與開票後,事實查核中心也推斷可能會出現放大偶發事件,或是透過影像與聲音的刻意選擇,來指稱做票的情形。

例如2020年總統大選開票之夜,網路上便流出一段影片,稱「喊2號(韓國瑜),卻劃3號蔡英文」。事實查核中心指出,若細看影片可發現唱票人在過程中有喊出4號,確認畫面拍攝的雖是總統計票,但錄到的聲音卻是區域立委唱票。

Meta退出新聞內容 傳統論壇與短影音成溫床

「在2019年跟2020年的選舉中,政治類的假訊息主要會出現在臉書,但是到了今年假訊息的路徑其實有非常大的變化。」陳慧敏認為這或許和Facebook母公司Meta的政策改變有關。

2021年2月Meta嘗試向加拿大、巴西、印尼的部分使用者減少推送政治內容,隔年於全球實施,並於今(2023)年進一步引用AI技術分析內容與留言,判斷貼文是否具有政治性,進而減少推送。

原因在於Meta認為,新聞內容出現在人們動態牆上的比例不到3%,帶來的收入有限,但這些內容不僅導致負責人必須到各國國會解釋,還會讓Meta的成本大增。

Meta旗下子公司Instagram的執行長Adam Mosseri表示,「政治和嚴肅新聞很重要,但從平台的角度來看,它們可能帶來與效益不符的審查成本與誠信問題。」

網路流量分析公司SimilarWeb發現自Meta退出新聞內容後,全球主要新聞網站來自Facebook的流量嚴重下滑,尤其自2022年8月實施該措施至今,全球前30名新聞網站的Facebook推薦流量下降了62%。

Meta的措施的確有效阻止假訊息在Facebook等旗下社群平台散布。

「這些公共討論的觸及率降低,其實對造謠者來說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陳慧敏話鋒一轉,「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會轉到更封閉的臉書社團;另外從去年底到現在,也有非常多話題走了傳統的網路論壇,比如PTT、Mobile01、Dcard這樣的路徑。」

陳慧敏說明,訊息在網路論壇中醱酵後,只要被一家媒體改寫成新聞後,很快就會有其他媒體跟進報導,進而引發社會討論,並回到LINE或臉書等社群平台,放大訊息,「這變成一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路徑。」

例如前述提及的印度移工討論即是由Dcard發起,PTT、Facebook上也出現過偽裝成當事人或假公文的假訊息。

除了傳統論壇外,事實查核中心也觀察到另一個假訊息源頭──來自抖音、TikTok等短影音平台,「4年前,比較成熟的謠言也許會運用YouTube,今年我們看到很多抖音和TikTok的影片。」

福島排放核廢水時,網路上曾流傳以無關事件移花接木,宣稱是現場畫面的假訊息。(圖/取自Tik Tok)
福島排放核廢水時,網路上曾流傳以無關事件移花接木,宣稱是現場畫面的假訊息。(圖/取自Tik Tok)

陳慧敏以今年8月「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為例,當時出現了大量的影音假訊息,挪用無關的偷排汙水、魚群暴斃影片,移花接木稱這是福島排放核廢水的現場。像這樣的短影音輕薄短小,訊息量明確也容易在Line等社群中傳播,卻不好監控。

目的不在改變立場 而在分裂社會

事實查核中心觀察認為,假訊息多數是為了挑起對立。

陽明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陶振超也根據美國選舉期間的假訊息研究結果指出,假訊息的目的更是極化、撕裂社會。

「他們不會只對單邊釋放假新聞。」陶振超表示,假訊息的操縱者向不同的政黨支持者釋放假訊息,讓鐵桿支持者更加鞏固自己的立場;對於中間選民則是透過情緒操縱等手法,讓他們逐漸成為死忠。

讓深藍、深綠、深白更深,對操縱者有什麼好處?

陶振超指出,民主社會的其中一個特點在於「決策是奠基於科學知識,與以證據為基礎的理性討論之上」,而極化的環境會瓦解民眾對科學的信念,導致社會無法達成共識、無法協調出可行的方案,「破壞科學事實上是在破壞民主的基礎,這樣的情況只會對專制政權有利。」

距離2024總統大選僅剩下不到1個月,如何避免假訊息滲入我們的生活中?下一篇〈假訊息擾台/看完會憤怒「就是這樣!沒錯!」 認識假訊息的操縱機制〉將解析假訊息的操縱手法,而我們又該如何警覺?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短影音含超齡及暴力內容 恐影響孩童表達能力
歐洲議會指中、俄操控訊息 肯定台灣抗假訊息成果
台灣遭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 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