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業不是做到倒,就是做到死!」鑫山保代董座談60歲創業:父親影響了我一輩子的經營思維

父親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是遺腹子,在台中縣潭子鄉的農村長大。在日據時代,小學畢業後就被台中霧峰林家的長輩帶到日本東京當學徒,學做生意,20幾歲就嶄露頭角,在東京股票市場大展鴻圖,賺到了可觀的財富。我大姊、二姊、三姊都到日本就讀女子高校,在當年,等同貴族子女身分,非常稀有,可見當時父親的雄厚財力。

二戰前後,父親跨海做生意,足跡遍及五湖四海。他到上海開貿易公司,到廣州設紡織工廠,到新加坡買橡膠園農場。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大房媽是台灣人,二房媽是新加坡人,而我親生母親是廣州人的緣故。

父親發跡早,從厚重的相片集中看到他永遠西裝筆挺,頭髮梳理油亮。幾位大姊姊受良好教養,氣質優雅。家中阿姨前呼後擁,出入黑頭轎車,父親自己還玩當時非常稀有的德制BMW重型機車。然而這些富貴榮華的日子我都沒跟上,我出生時,已逐漸家道中落了。

家道中落仍不虞匱乏

日本侵華戰敗,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卻是父親運勢衰敗的開始。父親不會講國語(普通話),當時政府官員幾乎清一色是「外省人」,他無法有效溝通,也不適應新的政治經濟環境,導致格格不入,處處碰壁。

當時政府陸續推出「耕地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要求大地主釋出農田,抵換從日本殖民政府接收過來的農林礦公司及金融行庫的股票。父親不得不交出大片農村土地,換來大把的股票,但他昧於形勢,且內心深處根本不信任「外省人」,把手上的股票視作貼牆壁紙,用低於票面價格售讓出去,錯失成為省營農林礦公司及行庫具有實力股東的機會,財富大為縮水,從此家道開始中落。

從我有記憶起,父親就退守彰化八卦山,把仿郵輪型別墅改裝成旅館,經營起飯店生意。我便是在這裡出生、長大到初中一年級為止。雖不再富裕,但父親畢竟是老練的商人,家中生活沒有匱乏的問題。

在1960年代,台灣的經濟仍屬農業社會,民眾生活只能圖溫飽,國民平均所得尚不及美金200元。在記憶中,我家孩子沒打過赤腳,過年有新衣服穿。小康的狀態從2件事看得出來:每年春節,父親都會請專業攝影師來拍全家福,在當時物資缺乏的時代是少見的;每年清明節,父親會帶著全家人從彰化回台中潭子掃墓祭祖,祭品豐盛,從不中斷。

繼承創業家、冒險家精神

父親大我48歲。他的心思似乎永遠在生意上,沒放太多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大二結束那年暑假,在台北接獲父親腦中風住院,我趕回台中,在醫院陪侍照顧了一週,直到他辭世。陪父親走完生命旅程最後一哩路,竟是我們父子最親密的一段時光。父親留下的有形的傳承不多,但經歷了半世紀的工作生涯,我幾乎可以肯定,我完全遺傳了父親創業家、冒險家不安分的基因。

父親曾對我說:「做事業,不是做到倒(閉),就是做到死!」他的意思是,真正做事業的人,沒有退休的概念,唯有「盡形壽」,做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他自己就是這樣親身實踐!很多朋友不解,為什麼我60歲還要出來創業?還能做幾年?其實,父親的這個事業觀,早就埋藏在我心中,就像一粒種籽,不停的萌芽、成長。

父親留下一些非常經典的話,他用台語說:「有錢尚嗨(諧音上海),嘸錢尚害(諧音上海)」,意思是有錢的人最海派闊氣,沒錢的人最慘。他又說,「同吃一鍋飯,才會齊心」,意思是做老闆,當領導,要與部屬同甘共苦,萬眾才會歸心;他說:「會呷才會賺」(會吃才會賺),他的哲理就是以消費刺激生產,捨得花錢換得努力賺錢的動能;也寓意健康的重要,能吃的人才有體力幹活賺錢。這些都影響了我一輩子的經營思維。

作者簡介_林重文

現職:鑫山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經歷:
1976年進入南山人壽,在保險營銷一線16年
1992年起先後擔任第一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慶豐人壽總經理、台灣人壽執行副總經理
2001年加入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任職亞洲區業務發展副總裁
2003年出任大陸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裁
2012年創辦鑫山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出將入相》


更多今周刊文章
跨國集團副總裁退休閒不住,竟在67歲後彎身到第一線賣保險!一個不退休的人生態度給我們的啟示
全台停班課一次看/小犬颱風進逼,這些縣市都有颱風假!入夜後風雨增強,哪些明天繼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