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修法「保障1點1元」若過關,每年恐多花千億預算,卻救不了醫療品質?2面向改革救健保


「健保平均點值0.9元,朝1點1元邁進。」在今年1月總統大選前,醫師出身的總統賴清德與藍營候選人,皆開出「保障點值」支票。選後,國民黨立委趕在賴清德上任前,搶先發動攻勢,在立法院拋出修正《健保法》,保障點值「1點1元」的訴求,罕見獲得八大醫事團體相挺。

「保障健保點值」,從表層來看,是醫界不滿收入被打折的血淚控訴;背後更深層的訴求,則是對健保長年來病灶惡化的改革疾呼;這項制度的變革,可能間接影響全體民眾健康。

醫療機構做1元的工,只拿到0.9元,給付長期被「打折」,為了達到原有收入,只能做得更多,使得點值更加稀釋,又陷入了另一種惡性循環。

目前針對《健保法》第62條,國民黨立委連同黨團版,前後共拋出5個修法草案,內容大同小異,均是主張保障健保點值「1點1元」或「1點0.95元」,不足部分全數由中央「公務預算支應」。

然而這般修法,等同直接打破總額制。據衛福部以現況初估,1點給足0.95元或1元,1年經費將增加700億到1000億元,健保當年就會產生財務缺口,明年得調高保費到6%、甚至打破保費費率6%上限才足以支應。

「這還是用有總額上限的情況估算,」若修法將總額蓋子拿掉,可能重演健保上路初期情況,「醫療衝量更嚴重,缺口絕對逾1000億元。」衛福部次長林靜儀面露難色。

儘管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日前代表八大醫事團體,提出將總額「上限制」改為「目標制」,也就是在原總額範圍內,保障1點1元,超出部分再按醫療機構申請比率打折;但這項「折衝方案」,仍被衛福部認為無法解決衝量、高額預算撥補等後遺症,傾向先從住院、急難罕重等救命科別,保障點值。

6月下旬,這一場「點值大戰」將在立法院政黨協商決戰,究竟要怎麼改,才能兼顧理想與現實?

首先,需求連年擴大,健保終究要調漲保費。目前《健保法》設有費率上限6%,醫界普遍主張應打開天花板,合理調升保費。只是,高齡少子化下,受薪人口逐年減少,若調幅過大,形同將重擔壓在青壯族群身上。

也就是說,調漲保費是必要解方,但不是唯一路徑。除了合理調升一般保費,健保署也研議調高補充保費上限值。甚至,政府每年支應健保的總經費,長年貼合著法定下限36%,未來也應適度提高,增加挹注經費。

下一步,則要全面檢討不合時宜的給付標準。這項作法,不僅能讓醫療院所能適度反映成本,更有助落實分級醫療,但當中連動許多配套方案。

台灣的大醫院「重門診、輕住院」,長期存在資源配置失衡怪象。儘管衛福部曾嘗試限縮大型醫院門診量,要求下轉給基層診所,但因為醫院是業績制,看輕症患者快速又簡單,反而處理「急重難罕」不符成本,醫院自然不願下放;另一端,基層診所在原有總額下,也不願承擔更多患者,稀釋點值,導致難以推行。

也因此,制度要變革,須先拉高急重難罕的給付,讓醫院有誘因下轉輕症病人,同時基層總額大餅也要擴大。

最後,回到保障健保點值的命題,修法手段或許過於片面激進,但對總額制度是否該廢除,支付模式可以如何調整,確實存在討論空間。如今,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健保制度會走向崩壞或邁向永續,就看政府、醫界和民眾,如何在得與失之間做出取捨。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


更多今周刊文章
明年過年放9天!2025年行事曆搶先看…3天以上連續假期有6個「開始排休囉」
00923、006203、006208…市值型ETF報酬率逾10%,0050新高176元下來再買?施昇輝曝進場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