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點值「一點一元」新制,必須配套醫療品質改善機制

最近,醫界要求「健保點值一點一元」,健保會委員、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韓幸紋表示,保障點值一點一元,等於廢除健保總額制度。她說,推行總額制度主要是考量醫病資訊落差,民眾往往醫師說什麼就做什麽,因此,無法完全排除醫師誘發需求情形,而產生不必要的醫療。試問:這情境消失了嗎?

儘管個人認為,政府施行總額預算制度,只能做到控制預算的目的。根本無法扼止不必要的醫療。不過,韓教授這問題問得很好!

的確,病醫資訊的不對等,很容易誘發需求,而產生不必要的醫療,進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實施總額預算制度以後,健保點值不斷下降,就是因為部分醫院「衝量」後產生的結果。

「衝量」就會誘發需求,提供不必要的檢查及用藥,甚至不必要的住院及手術等。更可怕的是,還要想方設法創造自費項目,提供健保不給付、療效不明的昂貴醫療。

沒有具體配套措施,就是欺騙民衆話術

近年來,台灣的醫學中心為什麼競相購買質子、重粒子治療儀器,成為全世界粒子(包按質子、重粒子)中心密度最高的國家?唯一的目的,就是增加自費收入。

粒子治療的理論,固然言之有理,萬分迷人。可是,儘管粒子治療的臨床應用,已經有超過60年的嘗試,至今,尚未證實其治療效果優於傳統的光子治療。

然而,傳統的光子治療則是經過千錘百鍊,從無數病人的治療成果中,確定它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多研究粒子治療的物理學家及生物學家更認為,目前的粒子治療還存在很多未知數,發生不可預期副作用的機會並不少。

我可以很直接地回答健保會韓委員,她所關心的,誘發需求的情境並沒有消失!而且,在總額預算實施20年後,問題反而變本加厲。

最近,衛福部公布各醫院財務報告。《聯合報》報導指稱,每家醫院都想知道賺錢醫院的祕訣,有醫界人士認為,最賺錢的醫院,是「衝自費」的典範,該院醫師常常希望(誘導?)病人採用自費醫療,值得大部分醫院學習。

看到這樣的報導,令我旣震驚又心寒!台灣醫界的良知何在?

記得在健保實施約十年後,台灣醫療管理學院的碩士論文,不約而同,都以如何開發自費項目的問卷調查為主題。這種荒謬的行徑,促使我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國科會不要浪費公帑,把研究經費用在倡導違反醫學倫理的行為。其後,在敝院,所有自費項目,都必須經我同意。

因此,我非常認同台大健康與管理研究所郭年真副教授的見解,她說,沒有具體配套措施的健保總額「支出目標制」,就是欺騙民衆的話術!

自費市場無法可管,造成醫療過度浪費

不久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說,現在健保制度「只管健保內的醫療項目」,使得自費市場無法可管,造成過度醫療及醫療浪費。他進一步說,台大醫院其實收治不少在外自費醫美失敗的案例,最後都由健保資源支應。

而敝院也常接到花了數十萬做不當的達文西手術,不久就復發的病人。或是在做第二意見的諮詢時,發現不少病人被誤導,以為花費數百萬做質子治療,醫療效果會更好。

衆所周知,台灣的粒子中心都是近年才設立,經驗有限,怎知效果如何?而且,癌症治療至少要在治療後五年,才能評估治療效果,才能統計五年存活率,所謂效果更好的數據在哪裡?

常在媒體看到粒子中心公布他們「治好」病人的數目!覺得很奇怪。事實上,我們最多只能說,大多數病人都能安全度過治療階段。根本沒有人能知道,五年後的存活率會是多少!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