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當道 陸包裝食品飲料 一年賣3.6兆人民幣

工商時報【吳瑞達╱綜合報導】 去年,大陸在包裝食品和飲料上,耗資約3.6兆元人民幣,可見商機無限。但要如何征服消費者的胃?高盛研究報告指出,在食品安全健康前提下,除了好吃,還要健康,更要有好包裝和好故事。 華爾街見聞報導,大陸消費者以懂得吃聞名全球,因此要在大陸的食品飲料市場上立足並不容易。高盛的研究報告專門對大陸食品飲料市場進行分析,並對部分代表性「網紅」品牌取得成功進行解讀。 大陸的品牌成長速度明顯快於跨國食品公司,從2012年至2016年,前者成長43%,而後者僅有9%的成長。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要想贏得大陸消費者的胃、成為「網紅」食品,需要怎麼做呢? 高盛指出,首先要適應大陸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比如網購。過去10年來,大陸的堅果市場銷售額成長了1倍,而始創於2012年的堅果業者三隻松鼠,4年內在網路上就賣了總價值達44億元人民幣的零食。在大城市流行的優酪乳品牌樂純的銷量,也有80%是在網路上完成。 另外,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口味才是王道。在上海,集中在車站、機場的滷味專業店周黑鴨,銷售額要遠高於全家、7-11等便利店。而周黑鴨在口味的選擇,遠高過競爭對手多樣化。 零食的健康概念也不可或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堅果、伊利等大型企業推出健康乳製品,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種需求。 包裝也不可或缺。2015年,農夫山泉對產品包裝進行改革後,銷售量出現了顯著成長。 在大陸,好的食品不僅好吃,還要有好故事。在海內外暢銷10多年,被海外遊子稱為「祖國的味道」、「媽媽的味道」的老乾媽,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樣,價格是同樣品質柳丁兩三倍的褚橙,因為其勵志故事,也贏得了消費者的心。 傳統概念中,零食就是對身體不健康的。要想征服挑剔的大陸消費者,首先要讓他們確信,這些食品或者飲料是健康的。 在飲料領域,越來越多的大陸消費者選擇拋棄可樂等高熱量碳酸飲料,轉向低熱量、低糖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