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不卡關 北慈衛教講座教您活到老動到老

現場示範運用彈力帶增加肌肉量,民眾也跟著學習。
現場示範運用彈力帶增加肌肉量,民眾也跟著學習。

手機滑不停,易當低頭族,肩頸痠痛是現代人常有的症狀,而40歲開始更容易因肌肉量下降造成肌少症。台北慈濟醫院於9月12日舉辦「健康生活不卡關」衛教講座,由復健科洪怡珣主任及張益維醫師主講,帶領民眾一同了解如何預防肩頸痠痛及認識肌少症。

復健科洪怡珣主任講解肌少症。

復健科洪怡珣主任講解肌少症。

不管男女,40歲後肌肉量會加速流失,40-70歲每十年肌肉量會下降8%,70歲後每十年更會下降15%。臨床上,行走速度每秒低於0.8公尺、男性小腿圍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或是男性握力少於26公斤、女性握力少於18公斤就會被診斷為「肌少症」。洪怡珣主任指出:「只要有走路遲緩、握力下降、行動吃力、反覆跌倒、體重減輕等症狀就是肌少症的徵兆。」肌少症須及時治療,以免增加罹患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骨折的風險進而造成失能及死亡。

復健科張益維醫師說明如何預防肩頸痠痛。

復健科張益維醫師說明如何預防肩頸痠痛。

現場除了提醒民眾透過補充蛋白質預防肌少症,也運用彈力帶示範如何增加肌肉量,鼓勵民眾運動。此外,復健科張益維醫師以肩頸痠痛為題,表示最普遍的急性肩頸痠痛為落枕及頸部扭傷,而現代人常因低頭滑手機或是當沙發馬鈴薯造成姿勢不良,容易形成慢性肩頸痠痛。因此建議:「預防肩頸痠痛要有正確的睡姿及坐姿,若發生肩頸痠痛,可以從藥物及關節肌肉運動改善症狀。」

現場示範運用彈力帶增加肌肉量,民眾也跟著學習。
現場示範運用彈力帶增加肌肉量,民眾也跟著學習。

實用的衛教內容吸引民眾熱情參與,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導民眾加強自我保健,提升健康識能。活到老,動到老,預防勝於治療,此次活動,讓民眾對肌肉關節的活動更加認識,當自己或家人患有此兩種症狀時,也能初步緩解處理,惟當症狀持續未改善時,仍建議民眾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健康生活不卡關!

台北慈濟醫院衛教講座吸引民眾共襄盛舉。

台北慈濟醫院衛教講座吸引民眾共襄盛舉。

撰文/李筠;攝影/范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