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23》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乃國人常見且容易忽視的身體狀況,但卻是引起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子,切不可掉以輕心。 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送抵肌肉等全身組織,作為活動必要的熱量,無法使用的剩餘部分就囤積為體脂肪。當體脂肪黏著在包住、支持小腸的腸間膜,即成為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增加太多,就稱內臟脂肪型肥胖。 此內臟脂肪型肥胖,加上中性脂肪值過高、HDL值過低、血壓高、血糖值高,任何兩項以上異常,即稱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的形成很容易引發動脈硬化,惡化為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症的機率非常地高。 代謝症候群的判斷基準中,LDL值的升高並不列入其中,因它是獨立促進動脈硬化危險性很高的因子。代謝症候群診斷基準包括:1.內臟脂肪蓄積: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在肚臍的位置測量腹圍);2.血中脂質異常:中性脂肪>150mg/dl、HDL<40mg/dl;3.血壓值高:收縮壓130mmHg以上、舒張壓85mmHg以上(兩項取一項或兩者皆異常);4.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以上第1項內臟脂肪蓄積為必要條件,再加上2-4中有兩項以上符合,即判斷為代謝症候群。 內臟脂肪等體脂肪的蓄積,其脂肪細胞會分泌很多種類的生理活性物質到血液中:有引起動脈硬化的PAI-1(漿胞素原活化劑抑制劑);使血壓上升的Angiotensin(血管緊縮素);與免疫功能有關的Adipsin(脂肪酉每)等。除有害物質之外,如果身體蓄積適量的內臟脂肪,會分泌如Adiponectin(脂聯素)等好的生理活性物質,其對受傷血管壁有修復功用。 使LDL值下降及改善代謝症候群的方法:1.飲食療法(飲食生活的改善):食量、飲食內容(調節脂肪、糖分攝取量)、吃法、用餐時間等都需注意。2.運動療法:增加身體熱量的消耗,促進脂肪代謝,預防及消除肥胖。3.生活習慣改善:戒菸、節酒、壓力紓解等…飲食之外的生活習慣問題改善。4.藥物療法:會診專科醫師,服用膽固醇、中性脂肪下降藥物。 (作者劉輝雄京都府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