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23》逆流性食道炎引起「巴瑞特氏食道」不必驚慌!!

40年前入門當胃腸科內視鏡醫師時,每天胃鏡檢查看到都是慢性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幾乎很少看到「逆流性食道炎」患者。隨著國人生活型態、飲食生活及內容的改變,加上胃幽門桿菌的除菌效果,現在一天的胃鏡檢查要看到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機會不大,反而幾乎每天看到多位「逆流性食道炎」。 「逆流性食道炎」是胃酸「逆流」到食道引起的,胃液中有強酸度的胃酸,用來消化食物,不同於胃壁有耐酸的黏膜,食道黏膜無法耐強酸侵蝕,容易引起炎症。「逆流性食道炎」是當今上消化道的主角疾病,所以內視鏡醫師對食道下段近胃食道接口黏膜病變型態、分類、癌變機轉,及治療都要十分用心。 胃的內容物反覆逆流到食道:食道原本的扁平上皮(細胞)長時間暴露在胃酸下,為了耐酸,這種上皮會被胃的圓柱上皮(細胞)置換,此變質置換的黏膜稱為「巴瑞特氏黏膜」,有此黏膜的食道稱為「巴瑞特氏食道」。當巴瑞特氏黏膜範圍長度超過3公分者,其得到食道腺癌危險度增高(並不表示一定會得到癌症)。 國內早期參考書由歐美資料翻譯而來,指出「巴瑞特氏黏膜」、「巴瑞特氏食道」會得到食道腺癌(腺癌不同於因喝烈酒所引起台灣人最常見的扁平細胞食道癌)。直至今日,門診還常有被診斷出「巴瑞特氏」者,恐慌至幾乎崩潰的病人前來求診。 其實「巴瑞特氏食道」並非一定會癌化。依本人經驗,逆流性食道炎只要早期就醫,接受正確診斷,治療:包括藥物、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改正,要得到「巴瑞特氏食道」而致癌者機會少之又少。最近內視鏡放大觀察加NBI(窄頻電子染色)的功能,可以很早期就診斷出腺癌,並立即進行內視鏡癌根除切除術。 最後提醒民眾,坊間治療逆流性食道炎十分有效的藥物-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不可長期服用,因其嚴重降低胃酸分泌,使胃腸道內容物PH值升高,改變胃腸道生態,減少益生菌引起腹瀉、低血鎂、B12缺乏、腎衰竭、骨折、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症等。短期服用可以,長期則要以其他療法治療之。 (輝雄診所/輝雄健診院長劉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