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可防骨鬆 速度要夠快才行

醫師表示,民眾保持每分鐘90至120步的速度健走,有助增加骨質,避免骨鬆。(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健走有助預防骨質疏鬆症,但前提是不能「走太慢」。骨鬆學會理事長陳芳萍7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逾8成民眾健走時速都未達3公里,依據《美國醫學會期刊》建議,應保持4.8至6.3公里時速、每天健走4.8公里以上,才有助增加骨質。

健身運動協會指導員涂馨友建議,民眾可採身高減去1百公分為步伐距離、每分鐘走90至120步的速度健走。

台大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預防骨鬆應以能「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為主;除健走外,若健康狀況許可,也可從事登山、爬樓梯等運動。詹鼎正分析,增加骨質最有效的運動是重量訓練,但民眾使用健身器材時,應先向醫師諮詢,並有專人在旁指導,避免受傷,年長者也可選用彈力帶等輔助器材進行重量訓練,一樣有助預防骨鬆。

骨鬆學會將於19日上午6點半,在北市自來水園區舉辦健走活動,現場並提供免費骨骼健康檢測。陳芳萍指出,女性骨質密度在30至35歲時達到高峰,40歲後以每年1至2%的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會加速為3至5%,兼之民眾鈣質補充普遍不足,導致國內60歲以上女性約5成有骨鬆問題,而男性骨鬆比例雖低於女性,但因骨鬆造成髖部骨折後的死亡率卻高於女性,因此仍不能輕忽。

骨鬆學會日前針對國內5百位35歲以上民眾調查發現,近半數民眾運動以健走為主,但逾8成民眾平均時速未滿3公里。「單靠『散步』並無法預防或改善骨鬆。」陳芳萍解釋,研究指出,50歲至65歲女性,每週以時速6.3公里健走5天、每次4.8公里,持續15週後總骨密度可提升0.4%。她強調,健走有助增加下肢骨密度,可強化下肢力量避免跌倒,而跌倒是骨鬆者骨折的主因。

「健走時應保持正確姿勢,以避免骨骼與肌肉受傷。」涂馨友指出,健走應抬頭挺胸,但民眾往往會因此揚起下巴,造成頸椎負擔;跨步時應以腳後跟先著地,雙手握拳、雙肘彎曲呈90度,保持平行而非交叉擺動,且擺動時手肘往前不超過胸部,往後時約在腰部外側,更切忌大力甩動。